花蓮天災變成民進黨政治災難 越想洗白就讓自己離人民越遠

▲民進黨內部羣組對話。(圖/讀者提供)

●單厚之/資深媒體人

726、823兩場大罷免失敗後,民進黨一直不肯面對問題,將失敗歸咎於宣傳不足,不斷想要強化宣傳、空戰的力道。這樣心態,卻活生生把花蓮的一場天災,變成民進黨的政治災難。

第一時間想着如何攻擊在野黨 冷血的令人咋舌

花蓮馬太鞍堰塞湖潰壩造成嚴重災情,超過10人死亡,行政院長卓榮泰勘災時與花蓮立委爭吵不休,誰都沒有佔到便宜。但接着民進黨立委羣組對話曝光,綠委王定宇要求政院釋出「具殺傷力消息」,讓風向出現轉變,王定宇在羣組怒嗆「一羣叛徒」後退羣。

這段對話的流出,不僅暴露出很多不爲外界所知的真相,更反映了民進黨執政團隊的心態,行政院秘書長張惇涵和民進黨立委,在發生災害的第一時間,沒有想到如何救災,而是想着如何攻擊地方、攻擊在野黨,冷血的令人咋舌。這樣的真相曝光後,張惇涵未來再怎麼會宣傳,也不會被民衆接受。

根據前內政部長李鴻源的說法,內政部長劉世芳在馬太鞍堰塞湖潰壩兩週前,找李鴻源組專家團隊協助監控堰塞湖,在李鴻源監測的當下,堰塞湖的問題就已經無解。

可以說,潰壩是必然,只是時間早晚而已,能改變的只有疏散,若疏散得當,或許能減少一些傷亡,但財損大概差不了太多。至於中央是否因爲忙於大罷免而忽略了堰塞湖的威脅,若能在水量沒這麼大時就投入治理,會不會有不同的結果,則不得而知,也無從考究。

堰塞湖潰壩之後,農業部就依綠委的建議,要媒體避免用「潰堤」,改用「溢流」。但根據農業部事後出動遙測飛機勘查,堰塞湖蓄水量只剩下12%。壩體下切105公尺、水量流掉88%,是哪門子的「溢流」?根本就是農業部聽從綠委的建議,玩弄文字遊戲、粉飾太平,希望藉此卸責。李鴻源事後也明確表示,是「潰壩」而非「溢流」。

無論是堰塞湖的治理、監測以及疏散指導,都遠非地方政府有能力做到的,否則劉世芳也不用出面,直接讓花蓮縣政府自己想辦法就行。

事後也證明,包括「垂直撤離」、疏散人數從600增爲8000,也都是內政部下的指令,地方依令執行。也有媒體同業感嘆,若中央事前重視這個問題,透過媒體報導發佈警訊、提醒民衆注意,會不會有不同的結果。

▼無論是堰塞湖的治理、監測以及疏散指導,都遠非地方政府有能力做到的,否則劉世芳也不用出面,直接讓花蓮縣政府自己想辦法就行。(圖/記者湯興漢攝)

對執政者而言 危機往往正是轉機

馬太鞍堰塞湖的潰堤是天災,誰也無法改變,但能否減輕傷亡的主動權則主要在中央。悲劇發生後,中央先以「溢流」取代「潰壩」卸責,綠委又要以「攻擊代替防禦」,甚至還想要內政部去調死者的分佈,作爲攻擊地方政府防災不利的依據。

民進黨認爲宣傳萬能、相信「謊言講一千次就會變成真的」,結果越想洗白,就讓自己變得越冷血,離人民越遠。

一個錯誤,就要用更多的錯誤去掩蓋。賴清德上次在臺南風災時,聲稱國軍不能進入民宅救災,這次因爲不肯認錯,又煞有介事的「授權軍方」,可以進入民宅救災。在一般民衆心中認爲理所當然的是,卻被賴清德搞成是一種恩賜、一種總統的特權。民衆從來不知道,什麼時候國軍救災還需要先經過總統的同意?

天災舉國同悲,但天災也是凝聚民心、團結全民的最好時機。在人命之前,多數國人都會放下矛盾、不分藍綠,希望能爲同胞做一些事。

如果執政者能有同理心,即便政府有再大的疏失,民衆也往往不會在第一時間苛責,而希望把心力放在更有意義、更急迫的事情上。對執政者而言,這樣的危機,往往正是轉機,如果處理得好、引導得當,往往反而能夠提升民衆的認同。

但賴政府和現在的民進黨早已殺紅了眼、輸昏了頭,眼中只有藍綠,找到機會就想捅在野黨和地方一刀。賴清德雖然口中說「全臺都是花蓮人」,但連下鄉勘災去的都是國軍前進指揮所,而非縣府的災害應變中心,跟徐榛蔚連個面都見不到,只能透過電話隔空喊話。

天災無法阻擋,但賴清德和民進黨上下的字典裡都只有對抗、沒有和解,統籌分配稅都還沒分勝負,現在當然要繼續殺。結果,該團結大度時,卻小家子氣的只想着敵我和政治利益,硬生生把這門不太難考的「救災政治學」,搞到不及格。把一場天災,變成自己政治災難。

▼如果執政者能有同理心,即便政府有再大的疏失,民衆也往往不會在第一時間苛責,而希望把心力放在更有意義、更急迫的事情上。(圖/總統府提供)

►思想可以無限大-喜歡這篇文章? 歡迎加入「雲論粉絲團」看更多!

●本文獲授權,轉載自「美麗島電子報」,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