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驗課 拾荒婦當臺大學生老師

「祖母拾荒的身影,永遠活在我心中。」嘉義黃姓女子憶起三年前以八十高齡過世的祖母,自責自己不懂事,總覺得祖母拾荒很丟臉,讓祖母不但得面對鄰居嫌惡表情,也不被家人支持,但「她不曾喊苦,只想生活過得去」。

黃姓女子說,祖母晚年拾荒原因是家中破產、房屋遭法拍後的經濟壓力,一開始是在社區內一處斜坡設置紙箱,讓鄰居將可回收物品放置其中,但「撿破爛」過程遭遇許多歧視,環境髒亂是爭議來源,即便祖母努力清洗瓶罐、維持整潔,夏日氣味仍引起住戶投訴,最終遭管委會驅趕。

她回憶,祖母也會收些小家電,二手電扇可賣五十元,拆開後馬達內有紅銅線,要拆到與塑膠分離不容易,拆電扇容易受傷,祖母總是叮嚀她要小心,她常暴力拆解,「大概是種我對祖母的輕蔑,現在想起來很後悔」。

爲讓更多人珍視拾荒者的勞動價值,臺灣五角拌回收平權協會近年推動拾荒體驗,安排一至二名資深拾荒者當帶領者,引導民衆到街頭實作、參與拾荒者的日常,「不是要大家來玩拾荒,是想讓人理解,這是需要技術、面對人際壓力,還有尊嚴與自我認同的掙扎」。

協會創辦人施舜仁表示,活動最初只有一、二名拾荒者願擔任帶領者,如今有五人能獨立帶團,「這是一個重要的轉變,一開始他們很抗拒,不想被人知道在做拾荒,覺得很丟臉。」一名因拾荒感到自卑、不願見光的阿姨,在帶領檯大學生體驗後,自信地說出「我當過臺大學生的老師」,走出被污名化陰影。

一名曾參加拾荒體驗活動的高中男學生表示,親身體驗回收工作辛勞,包括分類困難、回收場拒收、物品囤積等現實挑戰,讓他重新反思日常對垃圾分類的態度,也驚覺過去對這羣默默付出的長者太少關注,透過與弱勢羣體真實相處的機會,讓他從中學習理解與同理。

臺大社福團謝姓女學生表示,參加拾荒體驗讓她接觸到平時在學校跟社團接觸不到的世界,當天與兩名拾荒阿姨同行,體認到拾荒是體力活,拾荒者堅韌地用雙手奮鬥討生活,不嫌臭、不嫌髒,她們稱拾荒者爲「老師」,讓對方感受到被尊重,也凸顯拾荒者勞動價值與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