騰訊字節,你們不要再打了!
前天21日起,騰訊旗下熱門手遊《王者榮耀》全面開放抖音直播權限。而2019年,抖音曾被法院裁定禁止直播《王者榮耀》。時隔五年,騰訊主動放開直播權限,代表着其與字節在遊戲領域全面拆牆,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
其實,騰訊和字節的“拆牆”早有端倪。2023年4月7日,騰訊視頻與抖音“破冰”,官宣合作。雙方將圍繞長、短視頻聯動推廣及短視頻二次創作等方面展開探索。其中,騰訊視頻將向抖音放開長視頻版權授權,明確二創的方式與規則。
這對歡喜冤家的牽手,釋放了哪些信號呢?
01 騰訊和字節之間的“樑子”
騰訊和字節跳動堪稱是2018年以來最受關注的冤家,其關注度甚至超過了電商,雙方對決的精彩程度也絲毫不遜色於手機大廠之間的互相拆臺。
前者是中國最大的互聯網公司之一,旗下擁有遊戲、社交等核心業務;而後者作爲最受關注的創業公司在信息流推送和短視頻領域的競爭中“殺出重圍”,市場份額遙遙領先。
雙方PK的焦點之一,是遊戲版權問題。自2016年起,騰訊多次起訴字節跳動,指控字節跳動旗下平臺直播騰訊遊戲的行爲侵犯了著作權,僅2019年相關訴訟的數量就多達15次。
據不完全統計,騰訊和字節拉鋸多年,留下了上千條關聯司法風險,其中字節基本都是控訴微信封禁旗下產品的鏈接分享,涉嫌不正當競爭;而騰訊則大多是控訴抖音侵犯了產品傳播權及產品著作權。
直到2021年6月3日,騰訊副總裁孫忠懷的“豬食論”將頭騰大戰推向了“頂峰”。他聲稱,短視頻平臺的個性推薦實在太強大了,喜歡“豬食”看到的就全是“豬食”,疑似內涵抖音低俗短視頻影響用戶心智。
第二天,字節跳動在其官方公衆號也“碰巧”進行了迴應,發出一篇“字節跳動遭遇騰訊屏蔽和封禁大事記”。多達52頁的長文,控訴騰訊實行壟斷競爭,並細數了2018年至2021年字節跳動旗下產品被騰訊封殺的經歷。
圖1:“頭騰大戰”大事記
資料來源:穆勝諮詢
自2017年至今,字節不斷在資訊、短視頻以及遊戲等賽道向騰訊發起挑戰。2022年,字節營收反超騰訊,一度佔據上風;但在繼續向騰訊“腹地”遊戲領域挺進時,字節屢戰屢敗,不得不大規模撤離。
如今,互聯網巨頭的競爭格局正在悄然生變,曾經的對手也有了合作的可能,那麼,他們如何走向“雙贏”呢?
02 雙方“化敵爲友”
對於騰訊來說,通過平臺擴大內容影響力是他們的目的。
長期以來,騰訊在遊戲、音樂、體育等領域幾乎都是無敵的存在,但在短視頻領域卻是個例外。
圖2:騰訊短視頻領域的主要嘗試
資料來源:穆勝諮詢
騰訊雖然有微信視頻號,也曾在短視頻領域做過很多嘗試,在短視頻市場上擁有多個短視頻平臺的投資,但它的自主短視頻產品並沒有像抖音一樣獲得用戶的青睞,絲毫沒有搶到抖音的流量,反而讓抖音越做越大。
在虎牙鬥魚合併失敗、企鵝電競關停後,原騰訊系直播平臺的遊戲頭部主播們也在向抖音遷徙。
雖然騰訊在視頻號中打通了旗下各種遊戲的直播,但騰訊遊戲在微信生態依然無法“吃飽”,流量焦慮迫使騰訊源源不斷地去抖音、快手、B站等平臺投流。
對於騰訊而言,通過與抖音的合作,既不用投入過多資源去扶持一個新的平臺,又可以利用抖音在短視頻領域的優勢獲取更多流量和曝光,爲騰訊遊戲注入新動力。
對於字節來說,他們需要獲取更多內容IP來強化平臺。
字節跳動在短視頻領域已然成爲了行業的龍頭老大,但在遊戲業務一直進展不順,這也迫使字節對遊戲板塊業務作出了調整。
圖3:字節跳動遊戲業務發展歷史
資料來源:穆勝諮詢
字節先是對虛擬現實業務PICO進行了大規模裁員和轉崗,其後字節跳動的子公司沐瞳科技也傳出了被出售的消息,最近又將對遊戲業務“朝夕光年”進行業務收縮。
被業界戲稱“曾經沒有預算、甚至不知道什麼是預算”的土豪大廠字節跳動也在裁撤業務,這說明“地主家也沒有餘糧了”。字節跳動過去總是追求“大而全”,項目不聚焦,資源分散,導致資源浪費,不能合理利用。但“亡羊補牢,爲時不晚”。現在把精力和資源投入到更具創新和想象力的項目上,才能更好地應對不確定的前景和危機。
對於字節而言,拿到騰訊大熱遊戲的內容IP,可謂好處多多:一是可以利用抖音在短視頻領域的流量豐富內容生態;二是可以合法使用騰訊最熱門的素材二創衍生內容;三是可以通過直播《王者榮耀》等騰訊遊戲IP提升其遊戲廣告與遊戲直播業務的收入。
03 大廠們的進攻與防守
互聯網行業興起初期,紅利巨大,以資本託底的大廠都以流量爲第一驅動力,用戶池是他們商業價值的核心。於是,他們不僅在強化母體業務,也不斷嘗試新賽道進行戰略佈局,生怕錯失了任何一個“用戶場景”。而每當大廠佈局某個新賽道,都會豪擲千金,瘋狂佔位,搶人才、搶合作方、搶流量……這些嘗試中,大廠之間難免相互踩踏,競爭大於合作再正常不過了。君不見,互聯網大廠老闆中曾經惺惺相惜的“好基友”反目成仇了好幾對?
“頭騰大戰”的爆發就是典型。一方面,這是雙方對流量的爭奪。彼時,頭條以“流量新貴”的角色向“流量大哥”騰訊發起強有力的衝擊,雙方都希望搶佔“用戶時長”。另一方面,這也是雙方對用戶場景的爭奪。騰訊曾一度堅持短視頻業務,頭條也曾高調殺入遊戲賽道,雙方都想在對方的“領域”裡分一杯羹。在強者通吃的互聯網邏輯裡,大廠們奉行的都是大舉進攻的戰略,這一戰不可避免。
但在當下,大廠們也都進行了戰略調整,隨着流量紅利的逐漸消失和經濟寒冬的到來,互聯網大廠們開始轉變思路。他們開始進行相應的戰略調整,將資源聚焦到戰略領域,依靠核心能力開拓自己的“主戰場”,追求更高的效能(投產比),贏得生存空間。
如今的大廠們在業務上進行的佈局更加穩健。說白了,他們就是要砍掉那些不賺錢且沒有未來的業務,將資源和精力聚焦到企業的核心業務上,做到“強者恆強”。
這無疑是理智的。在有限的資源下,大舉進攻並不能持久,騰訊自2020年視頻號上線以來,逐步放棄了短視頻領域的角逐,微視淡出視野;字節則在2023年幾乎解散了遊戲團隊。
既然雙方都開始聚焦自己的核心賽道,那麼合作自然就有了空間,共贏也成爲了大勢所趨。如今,彼此的基本盤都很穩固,在降本增效和強化利潤導向的共同利益格局下,資源開放對雙方都有好處。
不妨大膽猜想一下,下一對牽手的歡喜冤家會是誰呢?要說,互聯網商業世界真是越來越有意思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