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也許不再需要購物節來刺激消費了

“雙十一前瞻:價格戰就夠了嗎?

坦白說,雖然關注度度比往年低了不少,各家企業在最近都紛紛召開了自己的雙十一發佈會,也顯得熱鬧非凡。

畢竟,今年以來,中國的幾個主要電商平臺如淘天、京東、小紅書、拼多多和抖音,各自都經歷了或是業務、或是組織架構和人事調整,在特別是對阿里、京東和拼多多這三家上市公司來說,雙十一是檢驗這些調整、重塑資本市場對公司信心的重要舞臺。

同時,我們從年初就一直在強調,消費習慣正在逐步迴歸它的第一性原理——物美價廉;而在經歷了口罩三年之後,消費信心仍然處於緩慢修復的階段,消費者的支出是相當謹慎的。

在這樣的大趨勢之下,今年每家平臺都上線了各自的花式促銷方法,其中幾家的“X億補貼”活動一直貫穿全年。這讓消費者在平時也能買到足夠有性價比的商品,不用再像往年一樣,把需求集中釋放在雙十一。

更何況,搶跑現象一年比一年嚴重,讓雙十一的戰線從最初的兩三天拉長到二十多天,已經沒有了夜裡十二點結賬的儀式感。可以說,現如今雙十一已經逐漸失去了“聚合流量、促進成交”的定位,這個由阿里一手締造的購物節,需要在各個平臺之間的競爭中找到新的價值點。

也是因此,今年的雙十一,從某種角度看應該是同質化競爭最大的一屆。目前,所有平臺都打出了“最低價”的旗號,推出了官方立減和跨店滿減等等促銷手段,花真金白銀加流量扶持,不僅誓要爭奪消費者的“低價心智”,還要吸引更多的商家來自己的平臺開店。

但當所有平臺都號稱自己是最低價的時候,價格戰的意義在哪裡呢?發展已有十四年的雙十一,未來又將去向何方?帶着這些問題觀察今年的雙十一,或許能得出一些答案。

01競爭的核心是低價

在這裡要先說明我們的觀點:

電商平臺之間的低價競爭,並不是盲目且破壞正常市場的低價,而是通過補貼儘可能讓商品更有性價比,同時搭配一些促銷的活動,讓消費者在獲得商品的同時,還能有“薅了羊毛”的感覺。

對於消費者來說,雙十一等各類電商購物節,最大的吸引力就是低價。今年的618就是如此,圍繞價格力的競爭已經是各個平臺競爭的重點;而到了雙十一,針對低價的競爭只會加強,不會被弱。

而在所有的平臺中,創立雙十一的淘寶,算是領銜爲這場“低價心智”的爭奪戰定下了基調。

今年3月,之前掌管“數字商業板塊”的戴珊在月底正式擔任淘天集團CEO;之後,馬雲正式回國,阿里隨即開啓了“1+6+N”的重大改革,可以確定的是,在此次改革全部完成之後,淘天將成爲阿里巴巴上市公司旗下最重要的資產沒有之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5月,馬雲召集淘天集團各業務負責人,開了一場小範圍內的溝通會。馬雲判斷,接下來是淘寶而不是天貓的機會,阿里電商應該“迴歸淘寶”。馬雲在會上稱,阿里過去那些賴以成功的方法論可能都不適用了,應該迅速改掉;他也爲淘天集團指出了三個方向:迴歸淘寶、迴歸用戶、迴歸互聯網。

根據阿里巴巴2024財年第一季度(2023年Q2)財報,淘天集團在今年二季度收入達到1150億元,同比增長12%;特別是國內零售商業的客戶管理收入,告別了連續四個季度的負增長,開始逐步迴歸電商老大該有的業績軌道中。

因此,對戴珊來說,一方面是履行恩師馬雲的戰略規劃,一方面是延續今年增長的勢頭,重新讓淘天成爲整個電商行業中最靚的仔。上任後的第一個雙十一,是一場必須要拿下的戰役。

日前,淘天集團在天貓雙十一的啓動會上,三大行業發展中心和用戶、平臺、直播等橫向部門在內,均把“全網最低價”定爲了核心KPI。根據目前公開的信息,雙十一期間淘寶和天貓會新增兩類商品:一是全網低價,二是官方立減。搭配這兩類商品,淘寶亦推出了“買貴必賠”的保價服務。

根據淘天方面的解釋,全網低價的意思是保證在同時段所有電商平臺最低價,官方立減則是無需消費者再進行跨店湊單,單品價格下降15%以上。同時,多年以來淘天的跨店滿減依然會繼續存在,但會把更多的流量傾斜到全網最低價和支持官方立減的商品上。

從招商的方案上看,與往年相比同樣有所調整。例如,對價格的比較標準,從往年的標價,調整到今年普惠券後價格(約等於消費者單獨購買該商品的到手價格),爲了避免雙十一前商品突擊漲價然後再打折的情況出現,商品價格的校驗期相比往年也有所放寬。

這一系列的舉措無不昭示着淘天樹立自己“全網最低價”形象的決心,但其他平臺同樣不甘在這方面落後。

在另一邊,自今年初劉強東重掌京東,就開始對京東的戰略進行大刀闊斧地調整。自3月開始,發起“百億補貼”,誓要重新夯實自己“低價”的消費心智。不過,劉強東的這一系列動作,並沒有挽救資本市場對於京東的不信任。

目前,京東的股價在上週五收報24.4美元,距離2021年104美元的高點接近腳踝斬。而市場對於京東的主要擔憂,就是在前有狼後有虎的電商市場中,是否還能守住自己那塊市場份額。因此,這次的雙十一,京東必須要證明自己。

在10月20日的雙十一發佈會上,京東宣佈要把“真便宜”貫穿雙十一全程,百億補貼商品數量要較618時提升2倍;爲消費者提供跨店每滿299元減50元福利,還可疊加20元補貼,那些提供低價商品和優質服務的商家,還將獲得更多的曝光。

再看其他幾家平臺,抖音和快手在招商的規則中,均有提及“全網低價”這一關鍵詞;小紅書也準備在此次雙十一發力,在全網低價上與其他平臺進行正面競爭;拼多多則在10月20號就迫不及待開始了自己的雙十一促銷。

可以說,這次雙十一對低價的重視是前所未有的,參與規模亦遠勝以往。

02低價之外呢?

看完上面的介紹,相信你也有差不多的感受:低價從年頭喊到年尾,電商平臺是攢不出什麼新活了嗎?

雖然看上去,各家強調“全網低價”的行爲多少有點復古,像是十來年前電商平臺剛剛興起時彼此之間的競爭方式。但實際上,經歷了這麼多年的演進,對於這些電商平臺企業來說,在雙十一通過大出血把價格打到最低並不困難,難的是如何高效地擠壓各個環節上的水分。

這裡邊,涉及到了諸多技術環節,比如是否掌握高效的推薦算法、對供應鏈甚至產業帶的管控能力,以及平臺內容生態的協同能力等等。同時,不僅要扶持那些能夠售賣低價高質商品的商家,還要引入一些新鮮的業態和玩法。

換句話說,低價是一個爭奪用戶的噱頭,一個吸引流量的藉口,而圍繞在這個核心之外的你爭我奪,纔是這次雙十一背後的一大看點。

在10月20號的發佈會上,京東立志在追求低價的同時,保障原有的服務不降級,並且還承諾低價不以犧牲合作伙伴的增長爲前提,不以壓榨合作伙伴的利益爲代價,要讓參與雙十一的中小商家賺到錢。

今年以來,圍繞或者說是針對中小商家的拉攏之爭,和麪向消費者的“低價心智”爭奪一樣,是中國電商平臺之間競爭的主旋律。就在前述馬雲組織的那場交流會之後,淘寶先是發力中小商家,天貓則緊隨其後,推出了“千星計劃”,準備孵化出1000個成交千萬、100個成交過億、10個成交過十億的新品牌。

今年618前夕,阿里媽媽還推出了“龍騰飛躍計劃”,通過3億的紅包補貼和百億流量扶持,在人羣、貨品、活動場域三個方面助力商家,連logo都從以往的“天貓618”改成了“淘寶天貓618”。

而京東的“春曉計劃”公佈後,宣佈爲個人賣家提供快速入駐通道、0元試運營、2100元新店大禮包等。新增商家數量同比增長了240%,加入的新商家數量創歷史新高,尤其是時尚、居家和商超品類的商家數量快速增長。

再加上抖音等平臺針對中小商家扶持的各項政策,顯然在這場針對低價的電商大戰背後,對中小商家的重視被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這種策略的出現,實際上是一種必然。

京東以大品牌、自營模式發展,天然具備對大品牌大商家的吸引力;淘寶雖是從中小商家起家,但隨着此前對天貓的資源傾斜,對中小商家的重視程度明顯下降。二者做出相似的選擇並不奇怪,本質上就是在“二選一”被叫停之後,大品牌商家可以在每個平臺上開店,削弱了對兩家電商巨頭的邊際貢獻。

現如今,越是大品牌商家,對單一平臺的依賴度越低。憑藉中小商家起勢的拼多多,在市場份額上對阿里和京東造成了巨大的衝擊;憑藉內容爆款起勢的抖音,則呈現出大小商家通吃的狀態,爲了應對這種新的市場格局,巨頭自然會優先採取“補短板”策略佈局。

但是,市場上最多的就是那些中小商家,最難賺錢、產品參差不齊的也是他們。如何在擁抱中小商家的同時避免泥沙俱下,帶給消費者低價高質的商品,形成自己的競爭優勢,則是所有平臺都必須要考慮的問題。誰做得更好,誰就有可能迎來業績的騰飛。

03結語

第一次對雙十一有深刻的印象,還是在2014年。那年,我以不到1900元的價格在天貓搶到了一臺國行PS4,足足讓我高興了一天。

但現在,作爲一個消費者,我並不期待今年的雙十一。原因嘛,可能是因爲生活中有太多需要操心的事情,一個發生在年末的購物節無法讓我轉移太多注意力;也可能是因爲真的沒有必要,在各個平臺之間比來比去,在精疲力盡中買下商品。

可能我更適合簡單直接的購物方式,能夠一站式解決我的需求,它不需要太花哨,甚至不需要真的做到“全網最便宜”,它只需要做到“全網最省心”,安安靜靜地躺在我的手機內存裡就好。

說了這麼多,我並不是想表達雙十一已經沒有了存在的必要,而是我真切地希望它能有一些新的變化。雙十一伴隨着十四年來電商的快速發展,早已不再只屬於淘寶,所有電商企業都必須要好好思考,怎麼能讓這個中國互聯網行業締造的最大節日,長久地活下去。

聲明:本文僅用於學習和交流,不構成投資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