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節VS騰訊:流量之王的兩種哲學

騰訊元寶直接接入deepseek,微信的搜索在灰度測試deepseek,豆包和kimi的營銷打得火熱,回過頭一看,騰訊又直接摘果子了。‍‍‍‍‍‍‍‍‍‍‍‍‍‍‍‍‍‍‍‍‍‍‍‍‍‍‍‍

這一次,內部賽馬可能不需要賽那麼多馬了。‍‍‍‍‍‍‍‍‍‍‍‍‍‍‍

字節VS騰訊,兩個流量之王的打法和生存哲學,延續到了AI時代。

中國互聯網二十年發展史,本質是一場媒介形態的持續革命。

從文字到圖文,從長視頻到短視頻,從虛擬社交到AI交互,每一次媒介遷徙都催生出新的巨頭。

在這場變革中,字節跳動與騰訊展現出截然不同的生存哲學:

字節跳動信奉“大力出奇跡”的閃電戰法則,以算法爲矛,流量爲盾,不斷開闢新戰場。

騰訊則踐行“敢爲人後”的持久戰思維,以微信爲核,IP爲網,在競品試錯後收割戰場。

02 字節有清晰的媒介佈局‍‍

字節跳動的發展史,堪稱一部媒介形態的"工業化復刻史"。

其核心戰略可概括爲:“技術標準化+流量重注+快速迭代”三部曲:

從文字(今日頭條)、圖片(收購臉萌團隊孵化輕顏、剪映,現在的即夢背後也有臉萌團隊的身影)、音頻(短暫嘗試)、問答(悟空問答,挖了知乎牆角,但沒做好)、短視頻(抖音)、社區(飛聊,抄了即刻,但沒做好),現在則是短劇(紅果短劇),AI(豆包),字節始終在追逐,乃至引領媒介形態的浪潮。

其秘訣在於將推薦算法標準化,通過“數據冷啓動-流量轟炸-留存優化”三板斧快速複製成功。

這之中,有成功,有失敗。

從組織能力來看,字節的“大中臺+敏捷小組”架構,使其能同時發起數十個創新項目。

但這種工業化創新模式更擅長需要規模效應與標準化能力的領域,如內容分發平臺、工具類產品。

而當遇到更藝術的領域,也就是需要創意沉澱與生態滋養的領域時,其短板開始顯現:比如遊戲業務高開低走。

短劇字節做得可以,長視頻影視卻不行,暴露出流量思維與內容產業的基因衝突。

03 騰訊“敢爲人後”‍‍‍‍‍‍‍‍‍‍‍‍

相較於字節的激進,騰訊更擅長狙擊。

有人說,在騰訊像是在養老,一方面說明騰訊需要降本增效,有些人創新不動了,得讓年輕人上場。‍‍‍‍‍‍‍‍‍‍

另一方面,有些東西就是得慢慢養,比如遊戲和影視,包括微信。

段永平講過“敢爲人後”的邏輯,蘋果和騰訊都是這一類企業。他認爲,所有的高手都是敢爲天下後的,只是做的比別人更好。‍‍‍‍‍‍‍‍‍‍‍‍‍‍‍‍

相比字節,騰訊核心能力在於“敢爲人後-精準狙擊-長線培育”。

遊戲是在盛大之後,微信支付是在支付寶之後,騰訊視頻是在優酷、愛奇藝之後,視頻號是在抖音快手之後,大模型和AI應用是在字節豆包、百度文心一言之後。‍‍‍‍‍‍

微信的哲學和蘋果是一樣的,不在於時刻創新,而在於打造了一個數字社會操作系統。

當騰訊決定進入某個領域時,只需要打開微信的“能力抽屜”。

最新接入deepseek,對話式交互可能重構搜索市場格局,ai agent想象空間巨大。‍

另外,在需要長期投入的內容領域,騰訊展現出驚人的耐心。遊戲業務通過投資Epic、Supercell獲取工業化能力,用《王者榮耀》長青遊戲驗證長線運營。

影視領域,《漫長的季節》《繁花》《慶餘年》等爆款,驗證了頭部劇集的虹吸效應。

快有快的打法,慢生意有慢生意的護城河。

04

當前AI技術革命正在重塑媒介形態,兩大巨頭的戰略分野愈發清晰:

字節延續大力出奇跡,準備"AI工業化":

豆包大模型延續“技術普惠”思路,通過AI生成工具降低內容生產成本,在營銷文案、短視頻腳本等領域快速落地。

但面臨通用能力不足的質疑,如同其過往產品往往強於分發而非創作。

剪映、即夢等工具,在海內外都率先拔得頭籌,這種快速佔領市場的能力,是騰訊現在所欠缺的。‍‍‍‍‍‍‍‍‍‍‍‍‍

騰訊在AI應用上慢了半拍,混元大模型選擇深度對接微信、QQ、騰訊文檔等場景,像當年的微信支付一樣做“水電煤”式的基礎設施。

既然不快,就等機會,等到了DeepSeek。‍

DeepSeek與騰訊雲、騰訊元寶和微信搜索的結合,可能孕育出首個真正融入社交關係的智能助手。

字節要不要接入DeepSeek?先發者有先發者的苦惱。‍‍‍‍‍

05

毫無疑問,字節和騰訊這兩個流量之王,還會繼續被對比。

字節模式證明標準化能力可快速佔領增量市場,但容易陷入“創新者的窘境”。

如果說移動互聯網時代,張一鳴是中國的扎克伯格,那麼新一代教父,可能是樑文峰了。‍‍‍‍‍‍‍‍‍‍

騰訊模式彰顯數字操作系統的抗週期能力,但需要警惕組織鈍化。

從某種程度來說,字節VS騰訊,也是技術算法VS人文溫度。

當算法開始主導內容生產,字節需要思考如何避免內容“空心化”。

騰訊則需警惕遊戲和微信長青,所帶來的創新抑制。

唯一確定的是:媒介形態會消亡,但人類連接的本質永存。字節與騰訊的博弈,實則是數字文明演進的雙螺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