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突然給C919開綠燈,發動機繼續敞開賣,這個教訓中國記下了
從特朗普下達對華C919的“禁令”再到“解禁”,僅維持了30多天,特朗普就又變了,一番操作下來把美國那一套出爾反爾、朝令夕改的行事風格展現得淋漓盡致。
7月3日,特朗普政府突然通知通用電氣,要求恢復向中國商飛出口LEAP-1C航空發動機。而這距離5月底美國以“貿易平衡”爲由切斷對我國的發動機供應,僅僅一個月出頭的時間。
這場突然的“解禁”看似解決了我國C919的燃眉之急,但背後美國卻另有所圖,美國無非是想以發動機的鬆口,試圖換取中國在稀土上的讓步。不過,美國這突然的急轉彎反而讓中國航空人徹底看清一個事實:核心技術的命脈,永遠不能攥在別人手裡!
30多天的“卡脖子”鬧劇,美國自己先扛不住了
5月28日,美商務部突然暫停向中國商飛發放發動機出口許可證,理由是“保護關鍵技術與平衡貿易”。這一招直指C919的“命門”,那就是LEAP-1C發動機。
要知道,該發動機對於整架飛機十分重要,花費的成本佔據了3成左右,且是當時唯一獲得國際適航認證的動力系統。美方試圖藉此施壓中國,想讓我們買稀土給他們,畢竟中國掌控全球稀土加工能力的大頭,美國的戰機生產線已因釤、鏑短缺瀕臨停擺。
然而制裁效果適得其反,中國商飛早有準備:早早準備好了發動機的庫存,目前的庫存還比較樂觀;國產發動機的研發進度反而因斷供加速推進。
更讓美國頭大的是,波音公司卻跟自己“唱反調”,上半年其對華飛機交付量暴跌至20架,甚至因關稅問題被迫將三架737MAX從舟山飛回美國。通用電氣內部報告更顯示,中國市場貢獻其航空業務佔據3成,一旦斷供,導致的後果可想而知。
多重壓力下,美國貿易團隊在6月倫敦會談中軟化了立場。7月2日,美方先解除乙烷出口限制;7月3日,發動機禁令正式撤銷。這場制裁從開始到落幕僅30多天,成爲特朗普政府貿易策略反覆無常的典型事件。
表面看,美國解除發動機禁令是貿易較量的妥協,深層次裡,雙方都在與時間賽跑。
美國想要稀土,甚至前幾天美方還公開喊話,敦促我國賣稀土給他們。發動機解禁次日,中國批准對美出口民用稀土磁體,但軍工領域仍受限,顯然,美國只拿到了“半張門票”。
而我國需要時間,雖然國產的發動機進展超預期,但完成適航認證仍需週期。利用解禁窗口,商飛可繼續採購LEAP發動機保障量產,同時爲國產發動機試飛積累數據。知情工程師透露,斷供期間研發團隊開啓“24小時輪班制”,將關鍵測試周期壓縮三分之二。
其他歐美巨頭也在暗中角力,空客趁波音受挫之際,與中國洽談100-200架新訂單;通用電氣一邊遊說解禁,一邊私下承認:“沒有國家會永遠依賴進口心臟”。商業利益的交織,讓所謂“技術封鎖”淪爲一場心照不宣的合謀演出。
美國禁令,反而激勵中國航空發動機攻關
美國斷供的這30多天裡,意外激發了我們的鬥志,因此加快了對國產航空發動機的研發製造。國產發動機的研發並非始於今日,早在2011年立項,經歷了十幾年的發展,最近的關鍵突破密集涌現了出來。
能效反超對手,採用3D打印燃燒室,燃油效率比LEAP-1C還高出3%,打破西方在熱效率上的壟斷。
量產能力成型,湖南株洲的耐高溫合金生產線、安徽蕪湖的渦輪葉片、西部基地的3D打印部件,共同構建起國產化產業鏈閉環。
目前長江-1000A已完成178次點火測試和4000小時極端環境考驗,推力達13噸,接近LEAP-1C水平。按計劃將於年底裝機C919測試,2027年量產替換。而美國此次解禁後,中方採購策略已變:僅維持最低限度進口,同時將更多資源投向國產發動機適航取證。
C919真正的命門,根本不是發動機
發動機恢復供應雖然解了我們的短期困境,但C919要真正走向全球,適航認證纔是終極挑戰。今年5月,歐盟航空安全局突然改口,稱C919獲得歐洲適航證需額外三到六年,而此前預估是2025年。
這背後的潛規則顯而易見,歐盟暗示需繼續採用歐美髮動機和航電系統纔給認證,本質是“用市場換通行證”。
更深層矛盾在於美國雖然承認中國的技術,但是爲了遏制我們的發展,故意從中作梗發難,導致不少支線的客機沒能走出國門。
歐美通過FAA和EASA認證體系,牢牢掌控全球航空市場的准入權。沒有得到這些標準的認可,C919的國際航線將被限制在亞非拉部分區域,難以打入歐美主導的幹線網絡。
不過,這對我們是挑戰也是機遇,我國的解決辦法也已然清晰。
那就是通過構建自主適航體系,與40多個國家簽署雙邊適航協議,而且“朋友圈”還在不斷擴大。用市場換話語權,未來20年中國需新增9000架客機,市場規模1.5萬億美元。此次波音遊說特朗普政府解禁證明,訂單可轉化爲認證談判籌碼。
還有就是,以安全記錄贏信任,C919迄今保持零事故率,而波音737MAX頻發艙門脫落事故,空客A320neo深陷燃料泵缺陷爭議。性能穩定性正成爲打破西方“一家獨大”的突破口。
發動機禁令解除後,不少美國企業的股價增長明顯,資本市場的歡呼背後,我國工程師已在蕪湖測試臺啓動長江-1000A新一輪150小時耐久試驗。
這場30多天的風波驗證了一個事實:美國可以用許可證當籌碼,但換不來真正的技術話語權。當中國將稀土管制與適航認證談判掛鉤,當國產發動機耐久測試數據每小時都在刷新,遊戲規則已在改寫。
航空工業的覺醒印證了通用電氣總裁那句私下感慨:“沒有國家會永遠依賴進口心臟”,大國重器的命脈,終究要攥在自己掌心,而這顆“中國心”的跳動聲,已越來越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