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關稅“重錘”落下,日本車企業績集體“崩潰”

特朗普關稅政策反覆橫跳,歐美車企受挫後,日本車企業績也崩了。

日本車企——本田和日產週二公佈的財報均未達預期。本田受到關稅影響,Q4營業利潤同比暴跌超過70%,全年營業利潤下滑12.2%,淨利潤下降24.5%。本田對未來的展望也較爲悲觀,預計2026財年全年營業利潤、淨利潤和營收將分別同比下降近59%、70.1%和6.4%。

日產則宣佈,由於關稅影響,決定不發佈截至2026年3月的財年營業利潤預測,並將關閉部分生產廠,計劃到2027財年裁員2萬人。同時,日產更換了大部分高層管理人員,任命了新的首席執行官。

此外,豐田預計僅在兩個月內,運營收入將減少1800億日元,馬自達則未發佈全年業績預期,並警告稱僅4月一個月就可能面臨100億日元的損失。

據央視新聞,此前美國對進口汽車零部件徵收25%關稅。全球汽車行業已經受到關稅的廣泛影響,除日本車企外,歐洲車企——德國梅賽德斯-奔馳集團、Stellantis撤回今年業績指引,理由是關稅擾亂了供應鏈,並推高了全球汽車價格。梅賽德斯表示,關稅帶來的不確定性太高,無法可靠評估今年的業務發展。

而其他公司則警告稱將遭受重大財務損失。美國車企——通用汽車因爲面臨高達50億美元的關稅暴露,大幅下調了利潤預期,而福特汽車公司預計每年將受到15億美元的損失。

本田Q4營業利潤同比暴跌超70%

5月13日週二,日本汽車巨頭本田公佈截至3月31日的第四季度和全年業績。

2026年業績指引:

本田的財務結果發佈正值美國與全球貿易緊張局勢加劇之際,美國對外國汽車進口徵收25%的關稅,本田營業利潤和淨利潤均同比大幅下降。爲了規避關稅,本田今年3月決定將暢銷車型——Civic混合動力車的生產地點從墨西哥轉至美國。

此外,本田對未來的業績展望持悲觀態度,下調了2026年3月財年的幾乎所有財務指標,預計全年營業利潤將同比下降近59%、淨利潤同比下降70.1%、營收同比下降6.4%。

根據美國汽車市場Carpro的數據,2024年,亞洲汽車製造商在美國銷售量排名前八的汽車廠商中佔了六席,其中本田排在第四位。

作爲日本第二大汽車製造商,本田表示,全球關稅政策的影響將對其業務產生非常重大的影響,且頻繁的政策調整讓本田很難做出準確的前景預測。本田在報告中表示:

此外,本田還調整了分紅政策,將分紅支付比例從傳統的分紅支付率改爲“股本分紅”,預計當前財年每股分紅將增加2日元,達到每股70日元。

併購方面,在2月,本田與競爭對手日產終止了關於600億美元併購案的談判,若該併購成功,將會形成全球第三大汽車製造商,僅次於豐田和大衆。

日產全球裁員15%

同日,日產汽車公司發佈了截至3月31日的Q4和全年業績。

全年業績:

第四季度業績:

2026年業績指引:

日產在週二的財報中表示,它決定不發佈截至2026年3月的財年營業利潤預測。此外,日產還宣佈計劃到2027財年,將生產工廠數量從17家減少至10家,並將裁減約15%的全球員工,即約2萬名員工,也就是說在去年11月份宣佈裁員9000人的基礎上,多裁1.1萬人。

這家陷入困境的日本汽車製造商正努力扭轉局面,但由於老化車型未能吸引消費者,日產已開始裁員、削減生產能力,並更換了大部分高層管理人員,包括任命了新的首席執行官Ivan Espinosa。Espinosa接任CEO後,開始採取比前任內田誠更加果斷的措施,後者因在裁員和削減生產計劃上的行動不夠積極而受到批評。

此外,日產和本田的合併計劃今年早些時候未能成功,這也讓日產急需尋找新的合作伙伴。日產的復興任務壓力巨大,尤其在合併談判破裂後,尋找“救星”變得更加複雜。

鴻海精密工業公司(富士康)曾是潛在的合作伙伴,富士康董事長劉揚偉在2月表示,富士康曾在日產和本田討論合併時接觸過兩家公司,提出了可能的合作。作爲iPhone的製造商,富士康明確表示希望爲日本汽車製造商組裝電動汽車,並在本月初與三菱汽車簽署協議,共同生產電動汽車。

然而,日產的重組努力面臨更大挑戰,特別是美國對進口汽車和零部件的關稅可能帶來4500億日元的影響,進一步加劇了公司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