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園「水中土地公」納文化景觀 見證陂圳水系與信仰融合
桃園市「水中土地公(屢豐宮)」位於新福圳1號池內,與陂圳系統相依共存,象徵水利工程與信仰文化融合,現正式納入「桃園三層地區陂圳系統」文化景觀。(圖/桃園市文化局)
桃園市政府於2022年公告登錄「桃園三層地區陂圳系統」爲文化景觀,今年再將「水中土地公(屢豐宮)」新增納入文化景觀「桃園三層地區陂圳系統」的重要元素。文化局表示,由於該廟位於文化景觀範圍內的水域中,其特殊位置更凸顯陂圳水系與信仰文化的融合,具有高度文化價值及地方認同。
文化局表示,桃園市政府於2022年1月12日公告登錄「桃園三層地區陂圳系統」爲文化景觀,登錄內容包含三層圳系統與新福圳系統,涵蓋陂塘、圳路、水工構造物與隧道等設施。「水中土地公」於今年8月經「桃園市古蹟歷史建築紀念建築聚落建築羣史蹟及文化景觀審議會」第3次會議決議通過,正式納入文化資產保存範疇。
文化局表示,「水中土地公」位於已公告的新福圳1號池內,三層段頭寮小段1152地號,長期與當地陂圳系統相依共存,是農業開墾時期信仰與水利設施共構的文化象徵。該信仰空間歷史悠久,地方居民持續維繫祭祀活動,充分展現人與自然環境互動的定着地景,具有高度文化價值與地方認同意義。
文化局指出,「水中土地公」的存在,見證了新福圳系統的開發與使用過程,並象徵土地與水利信仰在地方生活中不可分割的角色,由於該廟位於文化景觀範圍內的水域中,其特殊位置更凸顯陂圳水系與信仰文化的融合,對於維繫整體文化景觀的完整性具有重要貢獻。
市府補充,三層圳爲草嶺溪水源系統之一,長期穩定供應下游水源,增加灌溉面積並促進農業發展,陂圳系統透過塘涵設施控制水量,展現先民的水利智慧,也反映人與土地和諧共生的傳統價值,這些歷史脈絡與技術應用,皆符合呈現人與自然環境互動的文化景觀意涵。
文化局表示,目前桃園市共有4處文化景觀,分別爲「桃園三層地區陂圳系統」、「大溪公園」、「新屋蚵間石滬羣」及「土牛溝楊梅段」。後續仍有原住民文化及民俗相關景觀正進行審議,待審議會結束後才能確認登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