掏巢危機/私養野生動物又棄養 恐釀公衛災難

早年白鼻心(果子狸)就曾因可愛在臺掀起飼養熱潮,但2003年被發現可能是SARS病毒的中間宿主,引發棄養潮與防疫恐慌。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今年三月底,農業部生物多樣性研究所獲報,南投鹿谷鳳凰谷有三隻大赤鼯鼠遭棄養,野生動物急救站判斷是掏巢所得,未來能否野放?恐怕不樂觀。專家認爲,人爲飼養野生動物,尤其從幼體就被捕,失去野外生存能力,一旦遭棄養就只能等死,甚至恐釀公衛災難。

生多所動物組長張仕緯說,野生動物被當寵物,關在屋內或籠中,活動空間小易受限,自然環境可攝取多元食物,人工飼養提供的種類少,也許能活着,但通常不健康。

野灣野生動物保育協會表示,野生動物不是寵物,每種動物有牠的生活需求,常因不當照顧與錯誤餵食造成各種疾病,甚至因無法消化,導致消化道出血、潰瘍、死亡。

專家表示,幼雛、幼獸在野外仰賴成體,模仿覓食、躲避天敵等生存技巧,大自然就是教室,一旦被人工飼養,失去學習機會,也缺乏同物種社會化過程,不懂得覓食,連啼叫、肢體語言等都無法理解其意義,未來遭棄養,恐怕難以存活。

更重要的,野生動物還有人畜共同疾病,傳染病帶原等問題。野灣協會表示,早年農委會(現爲農業部)基於臺灣獼猴是社會性動物,恐有人畜共通疾病,明令禁止飼養,違法可開罰沒入,難道其他野生動物就沒有?

專家說,早年白鼻心(果子狸)在臺掀起飼養熱潮,還有合法繁殖場,但當年被發現可能是SARS病毒中間宿主,引發棄養潮與防疫恐慌;新冠病毒的傳染來源也被懷疑與野生動物有關,其他像伊波拉、利百病毒等,也是從野生哺乳動物傳入人體,私養野生動物若帶病原,將構成重大公衛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