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臣倍健淨利潤暴跌六成:三大核心品牌業務全面下滑

作者 |鄭皓元 趙雪瑩|實習生

主編 |陳俊宏

2025年3月21日,國內保健品龍頭湯臣倍健交出了近五年來最慘淡的成績單:2024年營業收入68.38億元,同比下滑27.3%;歸母淨利潤6.53億元,同比暴跌62.62%。毛利率從2023年的68.89%降至2024年66.69%。這一數據不僅創下其上市15年來的首次營收負增長,更讓市場對其“百億營收”願景徹底破滅。

從“A股保健品第一股”到核心品牌全線潰敗,湯臣倍健的困境折射出行業結構性調整的陣痛。董事長樑允超坦言,公司在“百億收入關卡前來了個急剎車”,而財報背後更深層的矛盾——線下渠道崩塌、線上低價內卷、研發投入乏力,正將這家曾經的行業標杆推向轉型的生死局。

五年最差成績單背後的結構性塌陷

湯臣倍健的業績滑坡並非一日之寒。2020年-2023年,其淨利潤始終維持在13億-17億元區間(2020年15.24億、2021年17.54億、2022年13.86億、2023年17.46億),但2024年驟降至6.53億元,同比縮水超10億元。更值得警惕的是,2024年第三、第四季度連續出現單季度虧損(分別爲-2242萬元和-2.16億元),這是其上市以來首次連續虧損。

從盈利質量看,毛利率從2023年的68.89%降至66.69%,淨利率更從18.73%腰斬至9.47%。三費(銷售、管理、財務費用)佔營收比例高達53.19%,同比增加6.32個百分點,成本控制能力顯著惡化。

值得注意的是,2024年其三大核心品牌全線潰敗,品牌與渠道面臨雙重失血,傳統護城河崩塌。財報顯示,主品牌“湯臣倍健”收入下降30.79%至37.37億元,關節護理品牌“健力多”收入下滑31.51%至8.08億元,益生菌品牌“LifeSpace”(國內稱“益倍適”)屬於境外業務,以澳元計營收降12.23%。反觀WonderLab等新銳品牌,通過“小藍瓶”單品突破10億元年營收,SKU數量是湯臣倍健的3倍。渠道層面,線下收入同比減少29.79%至34.18億元,線上渠道收入亦下降25.35%。截至2024年末,境內經銷商從938家銳減至738家,經銷商網絡收縮速度遠超預期。

據歐睿數據,2024年中國膳食營養補充劑(VDS)行業零售規模增長3.7%至2323億元,湯臣倍健仍以9.3%市佔率居首。但行業增量集中於直播電商,而湯臣倍健賴以生存的線下藥店渠道VDS品類的銷售額同比下滑20%,其線上轉型又陷入低價競爭泥潭,最終導致“行業增長,個體衰退”的尷尬局面。

“以攻爲首”能否破局?

2024年湯臣倍健推出61款新品,數量同比增長近50%,蛋白粉、健力多等核心單品完成迭代。卻僅有“科學配比蛋白粉”一款銷售額過億,其餘如“玻尿痠軟糖”“益生菌面膜”均未形成規模。相比之下,華熙生物憑藉“玻尿酸食品級應用”獲批,相關產品年收入實現增長。湯臣倍健過度依賴“膳食纖維”“褪黑素”等成熟品類,在透明質酸、NMN等新興賽道未有建樹。

大量產品迭代卻未投入太多研發費用。財報顯示,其研發費用同比下降17.12%至1.49億元,研發投入佔營收比例僅2.17%,遠低於國際同行的5%-10%水平。儘管其與中科院合作的“內穩態健康評估體系”登上國際期刊,但專利轉化率不足,核心科技壁壘尚未形成。

對此,湯臣倍健開始了渠道重構,卻陷入線上轉型的“僞增長”陷阱。財報顯示,其宣稱線上渠道收入33.63億元,但細拆數據發現:天貓、京東平臺主要依賴打折促銷,蛋白粉等品類雖居榜首,但客單價下降且抖音等直播電商佈局遲緩。更嚴重的是,線上線下價格體系混亂,經銷商利潤空間被擠壓,進一步加劇渠道矛盾。

爲對衝國內風險,湯臣倍健加速佈局東南亞市場,但LSG(澳洲子公司)收入按澳元計下降12.23%,嬰童保健品業務尚未形成規模效應。其在印尼、越南等地的本土化運營仍處試水階段,2024年海外營收佔比僅16.66%,遠未達到“第二增長曲線”的戰略目標。

傳統模式與新時代的割裂

對渠道的過度依賴症,讓其成也藥店,敗也藥店。

據瞭解,湯臣倍健的崛起得益於“藥店+專櫃”模式,其巔峰時期線下渠道貢獻超80%營收。2024年VDS品類在線下藥店渠道銷售額下滑20%,直接導致公司收入結構崩塌。更致命的是,藥店渠道的高毛利屬性(約70%)支撐了其盈利模型,而直播電商渠道毛利率僅45%-50%,轉型必然伴隨利潤縮水。

此外,湯臣倍健還陷入費用結構失衡,和營銷驅動的增長極限。財報顯示,儘管2024年銷售費用同比下降21.45%至30.31億元,但其佔營收比例仍高達44.3%,是研發費用的20倍。湯臣倍健的“重營銷、輕研發”模式在流量紅利消退後難以爲繼。

國家醫保局2024年嚴控醫保定點藥店非藥品銷售,直接衝擊湯臣倍健核心渠道。同時,《保健食品功能聲稱管理指南》新規要求所有功能宣稱需提供人體臨牀試驗證據,儘管公司現有155個保健食品批文,但據行業分析,其現有產品線中僅有部分基礎營養素(如維生素、礦物質)初步符合新規要求,而涉及功能宣稱(如“增強免疫力”“改善睡眠”)的批文仍面臨嚴峻挑戰。若無法在2025年底前完成驗證,大量產品將面臨下架風險。

有業內人士向本站財經表示,湯臣倍健目前的困境是傳統保健品商業模式的系統性危機。當線下渠道紅利消退、消費者轉向“功效優先”的理性消費時,其過度依賴營銷驅動、缺乏核心技術壁壘的短板暴露無遺。董事長樑允超提出的“以攻爲首”戰略,需要直面三個核心命題:如何將9.3%的市佔率轉化爲盈利質量?如何在低價內卷的線上市場建立差異化優勢?如何跨越從“專利數量”到“產品競爭力”的轉化鴻溝?這些問題若無法破解,所謂的戰略轉折點恐將淪爲又一場“急剎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