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美中關稅戰的「漏網之魚」
美中關稅戰廝殺熾烈,但美國卻延緩對進口的電子產品關稅,中國大陸也對八種美國進口的半導體免關稅,在相互報復的肅殺聲中,爲何會相互免徵? 美聯社
美中關稅戰廝殺熾烈,但美國卻延緩對進口的電子產品關稅,中國大陸也對八種美國進口的半導體免關稅,在相互報復的肅殺聲中,爲何會相互免徵?這說明了彼此經濟的依存關係,這些「漏網之魚」不容中斷。而半導體與電子產品也正是臺灣的經濟命脈之所在,瞭解他們如何「漏網」,對臺灣的生存發展至關重要。
一般認爲,美中貿易本就呈現出不平衡的態勢,中國自美國進口的大多是原材料、糧食等,很容易自其他國家找到替代,但是美國自中國進口的都是消費品,難以從別國找到同樣便宜的替代。譬如,2018年中國進口的大豆,40%都來自美國,但去年已減至18%,現在只會繼續減買,從巴西等地尋找替代來源。
但有些商品,雖然金額不大,卻不容代替,例如用來製造血友病藥的「白蛋白」,40%都由美國進口;又如半數中國民用客機,都是波音所制,維修零件非波音不可,而且中國自制的C919客機,僅有60%零件自制,起落架與引擎等重要零件,還是美國生產,自然要免關稅進口。
最關鍵的是半導體,單單是去年,大陸就進口了117億美元的美國半導體,佔總進口1,636億美元的7.1%,這些半導體中國不能生產,對提升科技至關重要。大陸25日宣佈豁免了美國進口的八種邏輯晶片的125%關稅,記憶晶片中國可以自產,則沒有免稅。
無獨有偶的,4月11日,川普也將智慧型手機和筆記型電腦、電視以及其他電子產品,豁免關稅,總值佔自中國進口總額的25%。這項豁免對在中國生產的蘋果iPhone等消費電子大大有利。之前估計,如果按照川普的對等稅率計算,蘋果手機在美國要賣到10萬元一支。
事實上,蘋果手機在川普第一任期就豁免了關稅,第二任期一開始,庫克就表示響應川普號召,要在美國分四年投資5,000億美元,希望能夠贏得川普的好感。白宮將這些消費性電子產品豁免的另一個考慮,就是擔心引發通膨。
中方在宣佈八項半導體免稅時,還特別說明:凡是4月10日至24日期間,已經爲這些豁免產品所繳納的任何關稅,均可退還;換句話說,川普對電子產品豁免關稅的生效時間,與中方對半導體豁免關稅,幾乎是同一時間發生,讓人不由得懷疑,這兩件事是有關連的。
一般來說,半導體是電子產品中不可缺的重要組件,川普雖然信誓旦旦的要對半導體徵關稅,但是對裝在電子裝置中的半導體,要如何徵稅,在實際做法上是非常困難的。豁免半導體關稅,以及豁免電子產品,是魚幫水、水幫魚,大家都蒙其利,相關業者幕後的努力遊說,功不可沒。另有人猜測,雙方藉此向對方放出信號,希望替關稅戰降溫。
現在這個效果可能會進一步擴大,輝達執行長黃仁勳4月初參加海湖莊園餐會後,川普政府就不再限制輝達H20人工智慧晶片出口到中國。輝達同時宣佈將生產完全在美國製造的人工智慧超級電腦,而未來四年將生產價值高達5,000億美元的人工智慧產品,與臺積電等公司合作在美國完成基礎建設。
黃仁勳4月中旬也到北京會見副總理何立峰,讓北京在宣佈八種晶片豁免的同時規定,凡是不在美國生產的晶片免課關稅,換句話說,雖然是美國大廠輝達或高通設計的晶片,只要是由臺積電在臺灣製造的,就可以不用關稅。
當然暫時豁免,不見得永遠不會徵,事實上,美國商務部正在對進口半導體及「含有半導體的下游產品」,進行國家安全調查,保留這個調查手段,正是逼業者到美國生產的利器。
美中關稅戰,看似嚴峻,但業者總是能夠在夾縫中求生存,這也顯示美國或中國大陸不是鐵板一塊,只要功夫下得深,鐵杵也能磨成繡花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