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關稅之戰對中國房價物價的多面影響

善思錄:(陸天然/文)

自2018年起,中美關稅之戰爆發,給全球經濟帶來了巨大的不確定性。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其影響的漣漪遠遠超出了貿易領域,深刻地波及到中國樓市和物價的各個角落。作爲經濟的敏感領域,房價與物價的波動牽扯着每一個國人的心,在關稅戰的大背景下,它們究竟何去何從?這不僅是經濟問題,更是關乎民生的重要課題。

從房價角度來看,中美關稅之戰對中國房價的影響是多維度且複雜的,呈現出區域分化、政策博弈以及資產配置調整等多重特徵。

關稅戰導致中國出口下滑,而出口行業與房地產市場購買力緊密相關。每1%的出口增速下滑會拖累GDP增長0.3%,進而削弱居民收入及消費信心,抑制購房需求。特別是長三角、珠三角等外貿依賴型地區,就業波動可能引發房貸違約風險。例如,蘇州對美出口佔比20.5%,若外貿訂單銳減,土地流拍風險上升,房價可能長期陰跌 。但從政策對衝角度,爲應對經濟下行壓力,央行可能加大降息降準力度,預計降準0.5%就可釋放萬億資金,房貸利率也可能降至2.5%,月供成本減少20%,這將刺激剛需購房。同時,財政赤字率設定4%、國家隊注資房企等措施,也能緩解市場流動性壓力。

在資產配置邏輯下,不同城市的房價表現出明顯差異。在美元貶值與全球降息潮下,房產從單純的“增值工具”轉向“抗通脹硬通貨”。核心地段房產受追捧,如深圳灣、上海陸家嘴等頂豪市場,因富人避險需求交易量逆勢上漲;而遠郊盤及老破小則可能因流動性枯竭淪爲“負資產”。北京、上海頂豪市場因避險屬性,交易量上漲;成都、武漢、西安等內需型城市,因“雙循環”政策紅利(內需貢獻率超80%)及人口流入,房價更具韌性 。

再看物價方面,中美關稅之戰對中國物價的影響呈現“局部承壓、整體可控”的特徵。中國對原產於美國的所有進口商品加徵34%關稅,短期內可能推高部分依賴美國供應鏈的行業價格。

在進口依賴度高的商品領域,像美產汽車、醫療器械(醫用CT球管)、部分化工原料,可能因關稅加徵導致價格上漲。美國對華出口中約60%爲中間品(如芯片、精密儀器),若供應鏈中斷,可能推高下游製造業成本。例如,2024年中國自美進口中,機械設備佔23%、化工佔14%,這些行業面臨的關稅稅率上升,會導致生產成本增加。能源與農產品方面,美國大豆、液化天然氣等商品若被加稅,可能推高國內食用油、飼料及能源價格,但中國可通過轉向阿根廷、巴西等替代來源緩解壓力 。

但也有抑制物價大幅上漲的因素。美國關稅政策引發全球衰退擔憂,導致原油、銅等工業金屬價格暴跌。4月5日布倫特原油價格跌至64美元/桶,創三年新低,短期內降低了能源進口成本;倫銅期貨價格跌幅達6%,工業生產成本壓力減輕。並且中國對美進口占比已顯著下降,內需政策發力(消費對GDP貢獻度達83.2%),疊加國際大宗商品價格下跌,整體物價大幅上漲的可能性較小。2018年中美貿易戰期間,中國CPI同比漲幅維持在2%左右,PPI受工業品價格波動影響較大,但整體通脹可控,當前中國應對能力更強,反制措施更精準,如稀土出口管制,且進口依賴度已從2018年的7.2%降至6.3%。

中美關稅之戰對中國房價和物價產生了複雜而多面的影響。房價在經濟壓力與政策刺激的博弈下,區域分化明顯;物價雖有局部上漲壓力,但整體可控。中國經濟有着強大的韌性和迴旋餘地,通過政策調控、產業結構調整以及拓展國際市場等措施,能夠在這場關稅之戰中,最大程度減少對房價和物價的不利影響,保持經濟的平穩健康發展。(本文數據援引官方權威報道)

作者簡介:

陸天然,法學碩士,江蘇省南通市海門區人;現任東華大學數字資產研究院院長、中國自貿區數字經濟研究院執行院長;兼任全國“促進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法治智庫”首席專家庫成員、中國國際經濟技術合作促進會保護投資者權益工作委員會(簡稱:權工委)高級顧問。曾任新華社記者、中國改革報福建記者站站長和國務院研究室(言實)互聯網時代方法論課題組組長,著有《互聯網時代方法論叢書》十二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