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酸鋰,不講“成本支撐”的理
導讀
嘉賓介紹:蘇津儀:富寶資訊鋰原料研究員,致力於鋰電產業鏈上下游研究分析,併爲產業鏈企業與投資客戶提供行情研判與諮詢服務。研究領域涵蓋碳酸鋰市場供需分析、行業趨勢推演;鋰資源開發動態、產能釋放節奏與成本曲線分析;終端需求映射、鋰鹽消費結構性變化評估等。
核心觀點:整體鋰鹽的供應調整量級有限,另外沒有觸及出清成本,所以在需求維持比較平穩的狀態下,碳酸鋰現實層面上趨勢性反彈缺乏驅動。
正文
本文來自於6.8.晚上“牛轉錢坤”直播中關於碳酸鋰的分享內容。
碳酸鋰目前有幾個重要的關注點,第一原料成本支撐在今年二季度以來持續性下移;第二鋰鹽廠減產以及復產情況同時存在,並且6月前期產量減少的預期會被打斷;第三下游整體需求驅動不足。
一,成本支撐下移
近期鋰輝石到港價格600—620美元/噸,三個月跌幅達到30%—40%,負反饋效應傳導到冶煉端,短期很難看到負反饋結束。600美元每噸的價位上有一點企穩跡象,下游有一定承接意願。
市場上已經出現600以下的礦石成交價格,結合當前的礦石加工費對應碳酸鋰的成本可以降到5.8萬元以下,意味着對於鋰鹽廠或者礦石持有商,在當前的盤面價格下已經存在套保機會,給碳酸鋰上方帶來壓力。
另外近期市場反饋,部分鋰鹽企業的輝石代工費用已經降到2萬元以下。
碳酸鋰成本支撐力度偏弱,這也是3月以後每次小反彈都難以持續的一大原因。
市場非常關注鋰礦價格還有多少下跌空間。去年的鋰價持續下跌後,澳礦包括國內的雲母礦都出現了一定停產調整,影響碳酸鋰整體供應。
6月是澳企25財年最後一個月,從利潤角度看,短期價格進一步深跌的空間有限,對鋰鹽端的負反饋效應就會減弱。但如果從控制整體礦企的單噸銷售成本去看,礦山需要維持一定銷量,可能短期內澳洲礦石供應大幅收緊的可能性也比較小。
頭部礦商選擇以價換量,還是在600左右的位置挺價,後續需要跟進主要港口的發運情況進行判斷。
從富寶資訊現有的數據來看,5月鋰輝石精礦累計發運量環增6%左右,運往中國差不多47萬噸,比較高的發運水平,並沒有收縮跡象,短期來看鋰礦供應相對充裕。
基於25年第一季度財報,大多數澳洲鋰礦的成本在530—620美元/噸,到港價折算碳酸鋰成本在5.5—6萬元,這個價位也是市場在6萬元以下如此糾結的一個原因。
財報中主要是指企業在當期礦山上需要支付的運營費用,不包含持續性的資本開支,如果礦價一旦低於現金成本,礦山沒有辦法維持當期運營,理論上會出現停產。所以5.5—6萬元是目前市場上關注的焦點。
國內方面從去年到現在,雲母企業有比較明顯的降本增效行動,尤其是江西地區提鋰成本。
24年年初,提鋰成本在8—10萬元,現在江西多數企業的提鋰成本6—7萬元,一些頭部企業可以做到5—6萬元。
基於成本變動,我們重新審視碳酸鋰的成本供給曲線。
在2025年供應預測當中,給到全球鋰資源160萬噸以上產能。如果按照當前6萬碳酸鋰價格去折算產能出清,理論上可以將30%左右的產能出清,保留115萬噸左右產能。但是各個企業降本增效、套保行爲,延緩了出清行爲。
如果碳酸鋰繼續下跌,會觸及偏中高成本的澳礦成本,疊加高成本的礦山,可以達到40%左右的出清量。但是根據供需平衡表去預測,即使今年需求不及預期,迴歸碳酸鋰的平衡狀態,也不需要40%的產能出清。
碳酸鋰5—5.5萬附近繼續下跌的驅動會逐漸減弱,成本支撐帶來的底部效應會持續發酵。
成本支撐可能是有效的,但是形成有效支撐需要長時間的反饋去驗證。
供給端沒有出現比較大的反轉跡象。
雖然4月開始有鋰鹽廠檢修停產的現象,但是5月底開始有部分的代工企業開始恢復生產或者有復產計劃。整體鋰鹽的供應調整量級有限,另外沒有觸及出清成本,所以在需求維持比較平穩的狀態下,碳酸鋰現實層面上趨勢性反彈缺乏驅動。
二,代工費用下行,警惕供應釋放
5月底開始陸續出現鋰鹽廠復產消息,4、5月份國內產量收縮的局面可能在6月份被打斷。
年初5.5度的鋰輝石,代加工報價是2.8—3萬元,3月逐步降到2.2—2.5萬元,4月份降到2.1—2.2萬噸。目前市場出現了1.9萬元報價,加工環節競爭加劇,對應鋰鹽生產成本下降。
鋰鹽廠6月份預期產量環增1900—2000噸,我們需要更加警惕這些代工廠潛在供應的釋放。
三,需求驅動不足
我們對6月份下游排產情況進行了調研。
三元和鐵鋰方面,正極材料生產排產,在6月份處於弱穩狀態,基本持平或者環減1%—2%左右的產量。
下游新能源汽車市場給到25%—30%左右的增速預期,目前來看穩定實現,並沒有超預期的表現。
關稅最主要影響發運節奏。美國儲能電池需求預期受到關稅衝擊,豁免期需求相當於前置,之後需求還是會出現迴歸的。
儲能電池目前有企業申報到美國在40.9%關稅稅率,相比於之前有一定程度下降,但是降幅偏小,且是否申報成功尚未可知。動力電池綜合關稅在70%以上。從出口層面來看,國內電池的需求拉動壓力偏大。
■文章僅供參考,不代表本平臺及所在機構觀點,據此入市風險自負。期貨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