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酸鋰跌破7萬"盈虧線"!礦企經營崩潰,訂單難撐,高成本企業已全面停工
碳酸鋰價格跌破"盈虧線",供需錯配格局短期難改變。市場正經歷寒冬,鋰價持續下行引發行業陣痛。
碳酸鋰市場價格跌跌不休。最新數據顯示,國產電池級碳酸鋰均價已降至65050元/噸。今年以來,電池級碳酸鋰市場報價跌幅已超萬元。當前價格已跌破大多數碳酸鋰生產企業的盈虧平衡點。
鋰價持續下行主因在於下游需求不足。貿易商"拋貨"行爲也對價格走勢造成較大沖擊。有貿易人士表示,碳酸鋰供給增長高於下游需求,儘管鋰價已觸及行業認知底部,短期內上漲動力仍顯不足。
與2023年因價格"虛高"引發的下跌不同,此輪碳酸鋰價格持續走低讓鋰礦企業真切感受到經營壓力。四川某鋰礦企業高管透露,7萬元/噸價格已無利可圖,跌破此線後碳酸鋰生意難以爲繼。該企業目前通過停產檢修方式降低產量,儘可能縮減成本,同時持續觀望市場動態。
業界普遍認爲,7萬元/噸是碳酸鋰加工企業的盈虧平衡線。按照最新價格走勢,國內大部分碳酸鋰生產企業經營狀況堪憂。部分企業已因無法承受價格下跌而停產。江西宜春某頭部碳酸鋰生產商2024年底已全面停工,目前因拖欠供應商貨款、未履行客戶訂單等問題被訴至法院,企業已無法正常運轉。
鋰價跌破7萬元/噸,受衝擊最大的是生產成本相對較高的江西鋰雲母企業。除少數擁有自有資源企業勉強維持外,江西多數碳酸鋰生產商均處於停產狀態。
鋰價走低造成的影響從A股鋰礦企業一季報中也能看出。贛鋒鋰業、盛新鋰能、江特電機等多家鋰礦企業一季度均有不同程度虧損。
鋰價持續下跌讓具備成本優勢的鹽湖提鋰企業競爭力凸顯。青海、西藏等地鹽湖提鋰的完全成本在3萬元至4萬元/噸之間。藏格礦業旗下藏格鋰業相關人士表示,公司生產銷售較爲平穩,長協訂單價格都是"一月一談",儘管銷售價格走低,但仍有盈利空間。
決定上游礦企命運的鋰價後續走勢難言樂觀。主要原因有三:碳酸鋰供給增加趨勢明確;下游需求趨於穩定,難有明顯增長;高成本產能出清尚需時日。
從海外鋰輝石供應情況看,儘管鋰價下跌,鋰輝石項目仍不斷投放。澳大利亞、非洲等資源產地增量較大。以國內企業投資佈局的非洲爲例,隨着部分項目進入產能釋放期,預計2025年非洲鋰精礦產量大概率突破100萬噸。
國內方面,鹽湖股份新建的年產4萬噸鋰鹽基礎一體化項目今年將生產3000噸碳酸鋰。贛鋒鋰業旗下四川贛鋒年產5萬噸鋰鹽項目目前處於調試期,預計今年內將逐步釋放產能至最優水平。
需求方面,作爲鋰鹽採購主力的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和儲能電池增長有所放緩。新能源車滲透率已處高位,增速放緩符合客觀實際。儲能電池方面,隨着國內取消強制配儲新政實施,預計儲能電池市場全年將承壓,出貨量或低於預期。
庫存方面,截至4月底國內碳酸鋰庫存達9.6萬噸,爲2021年以來最高水平。其中冶煉端持有5.1萬噸,下游持有4.5萬噸。自2025年2月起,國內碳酸鋰庫存持續上行,反映出現貨市場供給仍較爲寬鬆。
儘管冶煉端已出現加工企業停產情況,高成本碳酸鋰產能出清尚需時日。鋰礦企業人士分析,鋰鹽產能尚未開始出清的原因有二:加工企業對價格回暖抱有幻想;部分企業因之前鋰價暴漲帶來的紅利,現金流仍能維持。加工市場萎縮只是時間問題。
雖然鋰價不振給行業帶來陣痛,鋰礦企業對產業前景依舊充滿信心。藏格鋰業相關人士表示,不會因短期業績下滑就對產業前景失去信心。鋰價下行壓力促使公司重新思考發展規劃,戰略重心正從規模擴張轉向價值創造。
雅化集團也持類似觀點。該公司相關人士表示,當前重要的是不斷提升資源自給能力,同時通過技術、工藝創新等手段儘可能降低成本。在鋰價磨底階段,企業未來的盈利能力在於如何降低成本,從而凸顯競爭優勢,而降低成本的關鍵在於提升資源自給保障能力。
贛鋒鋰業認爲,隨着碳酸鋰價格跌至低位,行業資本開支明顯放緩,行業供給增速有望下降。同時,部分礦山開始減產和停產,未來隨着需求持續增長,供需格局有望逐步改善。
產品品質良莠不齊,價格平臺大多對碳酸鋰產品缺乏明確分類及定價也是行業現狀。在鋰價難以大幅反彈的預期下,具備資源優勢和先進工藝能力的礦企,其競爭力將逐步顯現。
產業健康發展還需在技術創新等方面加大投入,通過技術進步驅動效率提升。新技術應用將持續提高鋰提取效率並降低成本,例如更高效的鹽湖提鋰技術和電池回收技術的發展。技術創新有助於緩解資源緊張狀況,並可能影響市場價格形成機制。
從上游資源開發到鋰鹽生產的一體化企業,競爭優勢將越發凸顯。隨着高成本產能的逐步退出,行業競爭將促使企業間併購重組活動增多,行業集中度有望上升。
本文源自:金融界
作者:觀察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