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州黃岩長潭湖“共富菜籃子”釀甜蜜
張聆聽、朱幼萍
富山黃牛肉泛着大理石紋路的光澤,上垟新米散發着田野清香……7月3日清晨,台州黃岩城區小東門路的“長潭湖”旗艦店門前已是人頭攢動。開市不到兩小時,寧溪鎮攤主鄭峻天的銷售額就已突破2000元。
這場帶着晨露氣息的“山區好物”展銷,正悄然改寫黃岩西部山區的經濟版圖。其背後,是黃巖區各級黨組織合力推動長潭湖“共富菜籃子工程”,加速“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轉化。紅色的力量,正在綠水青山間書寫着鄉村振興的嶄新篇章。
黨建引領:三級聯動重構產業生態鏈
黃岩西部六鄉一鎮,環繞着滋養台州300萬人的“生命之水”——長潭湖。
爲守護這一湖清水,工業發展受限,卻因此孕育出衆多優質農產品。然而,這些“山珍”長期囿於規模小、分佈散、缺品牌、物流成本高,難以走出深山。
2025年初,“生態共富”納入黃岩重點佈局,長潭湖“共富菜籃子工程”應運而生。
該區構建起“區級國企黨委+鄉鎮黨委+村級黨組織”的黨建聯建體系,由黃岩城發集團黨委牽頭,聯合西部六鄉一鎮黨組織成立工作專班,87名黨員幹部組成調研隊伍,深入山區村落,進行地毯式摸排,摸清了家底,建立了82村農產品資源庫。
今年3月,黃岩城發集團攜西部82村共同注資,成立台州黃岩長潭湖生態農業有限公司。村集體以資源入股,持股比例達41%,建立“保底收益+按股分紅”機制,破解了山區分散經營困局。
“‘土疙瘩’也要‘穿新衣’。”黃岩城發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陳智迪形象地比喻道。爲此,他們統一了品控標準、VI系統設計,完善了冷鏈配套,讓“散裝山貨”搖身一變成了“品牌商品”。
5月1日,“長潭湖”生態農產品旗艦店落地城區核心商圈,近百種身着統一“長潭湖”標識的山貨驚豔亮相。
旗艦店定期舉辦“山區好物”專場活動,黨員幹部們化身品牌推介官帶頭吆喝,門店日均客流迅速突破500人次。同時,該店積極對接當地酒店、餐館、食堂等渠道,日均營業額突破3萬元。
特派員“架橋”:精準滴灌破解“產銷斷層”
銷售平臺初步搭建,但大山深處低收入農戶賣菜難、新興基地產品愁銷路等痛點猶存。
針對產業鏈最薄弱的產銷對接環節,一支由281名黨員、幹部、農技骨幹組成的“共富特派員”隊伍應運而生。他們如同流動的“連心橋”,跋山涉水,深入田間地頭,精準對接供需兩端。
在寧溪鎮上前洋村,63歲的黃冬香曾是凌晨蹬三輪趕集的“賣菜婆”。老伴中風後,三畝菜地成了她唯一的生計。如今,得益於“共富特派員”的定期上門收購,她的豆莢、土豆剛離地頭,就迅速轉化爲增收的“真金白銀”,生活負擔大爲減輕。
上垟鄉11個村聯建的玉木耳基地迎來豐收,卻一度面臨滯銷困境。特派員迅速介入,發揮橋樑紐帶作用,推動“公司+基地+村民”的訂單合作模式迅速落地。
“首批一萬多公斤玉木耳,產值超38萬元,帶動村集體增收超10萬元。”上下吉村村委會副主任王贇算起這筆賬,喜悅之情溢於言表。
築牢品質根基:基地化+數字化護航
“菜籃子”要盛得久、盛得好,品質是硬道理。
在長潭湖“共富菜籃子”模式下,基地化運營成爲整合資源、提升品質的關鍵抓手。該區通過統一生產標準、規範管理流程,在西部山區成功建成了涵蓋茶葉、鐵皮石斛、竹筍等特色產業的21個規模化合作基地。
同時,一套覆蓋種植、加工、流通、銷售全鏈條的數字化溯源體系同步建立,實現從山間到舌尖,全程“數字保鏢”護航,讓每個環節都看得見、管得住、可追溯。
“我們必須爲消費者把好關。”寧溪鎮副鎮長、共富特派員陳靜強調,從種子下地到農殘檢測,全程嚴格監管,確保大家吃得放心。
當共富特派員們穿行在蜿蜒的山路上,當“長潭湖”標識在越來越多的優質農產品上熠熠生輝,這場始於小小“菜籃子”的共富實踐,正把山間的清露陽光,釀成千家萬戶的“甜蜜生活”。
“未來更可期。”黃巖區委組織部副部長王嫺潔透露,下一步將深化黨建聯建機制,推進“共富股權改革”,打造更緊密的村集體+農戶+經營主體“利益共同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