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中 智慧農業遍地開花 效益驚人

臺中市農業局長張敬昌12日於市政會議中,分享臺中市推動智慧農業的成果與未來藍圖。(陳淑娥攝)

和平區茶產業引進智慧防霜風扇控制系統,減少霜害發生。(臺中市農業局提供/陳淑娥臺中傳真)

爲挽救逐漸凋零的傳統農業,臺中市農業局引進智慧農業,實施無人機施肥、智慧監測等技術,智慧農業已在臺中遍地開花。市長盧秀燕指出,農業轉型不僅讓老農持續經營,也吸引青農投入,未來將持續推動農業,盼成爲臺中強大經濟的一環。

市府農業局長張敬昌12日在市政會議以「從傳統到智慧─臺中農業的進化之路」爲題進行專案報告,分享臺中市推動智慧農業的成果與未來藍圖,不僅提升生產效益,更實現環境永續與產銷平衡。

盧秀燕指出,臺中農業正透過智慧科技轉型,引進無人機施肥、智慧監測等技術,不僅減輕農民勞力、降低中暑與意外風險,還能精準施作、節省成本、提升產量與品質,達到友善環境與美味健康的目標,未來將持續推動農業,盼成爲臺中強大經濟的一環。

張敬昌表示,傳統農業面臨勞動力老化與短缺,面對氣候變遷,農作物無法快速調適而減產,此外,水資源日漸匱乏,地力也日漸貧瘠。但智慧農業可即時監測、精準預警事先防範災害、產銷整合以及自動化管理。

市府積極推動各區示範場域,從大安水耕蔬菜、大甲無人機、大肚大豆,大里番茄、新社香菇與文心蘭,各地農民開始運用科技工具提升生產效率與管理能力,智慧農業已在臺中遍地開花。

張敬昌舉大豆爲例說明智慧農業整體效益,包括可創造雜糧市場5000億產值;透過無人機噴藥降低30%用藥,導入水旱輪作制度降低33%施肥量,減少資材打造友善環境。另提升管理面積,預計可減少390.6公噸二氧化碳排放量,每年可增加30%契作面積等,未來將持續擴大智慧農業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