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鄲永年區:智慧農業引領高效生產

本文轉自:人民網-河北頻道

日前,在河北可利爾種業有限公司的5G智慧農業園裡,傳感器代替了農人的雙眼,數據流驅動着田間管理,一幅科技與農業深度融合的畫卷在河北省邯鄲市永年區徐徐展開。

5G物聯網織密“感知網”,農田管理精準到“釐米”

走進河北可利爾種業的小麥種植基地,田間地頭的“科技神器”令人目不暇接:蟲情燈自動誘捕害蟲,土壤墒情站實時監測水分,水肥一體機按需精準灌溉……這些設備通過5G網絡互聯,織成一張覆蓋千畝農田的“感知網”。“過去巡田靠經驗,現在管理靠數據!”該公司智慧農業園負責人焦紅波站在指揮調度中心的大屏前介紹道,只見他輕點鼠標,土壤肥力、氣象變化、作物長勢等數據便躍然眼前。

物聯網的深度應用,讓農田管理從粗放走向精準。焦紅波點開手機APP,地塊的“健康檔案”清晰展現,“以鉀肥使用量爲例,現在圖上顯示有橙、黃、灰、藍、紫等不同顏色,地塊顯示黃色就表示應使用鉀肥2KG/畝,顯示藍色則使用鉀肥3KG/畝,紫色使用鉀肥3.5KG/畝等等,根據地塊顏色的不同,精準施肥,大大節約了肥料的使用量。”焦紅波指着屏幕上的數據告訴記者,田間共佈設了12套高精度傳感器,土壤含水量、溫度、PH值等多項數據能實時傳送,每個地塊的春管“耳聰目明”,有效提高了管理決策的精準度。

“天空地”一體化監管,爲農業裝上“智慧大腦”

如果說物聯網是智慧農業的“神經末梢”,那麼“天空地”一體化監管平臺則是其“中樞大腦”。在可利爾種業的智慧農業系統中,衛星遙感俯瞰全局,無人機巡航捕捉細節,地面傳感器查漏補缺,三者協同構建起立體化監測體系。通過衛星遙感數據,技術人員可識別作物長勢差異,精準定位低產區域;無人機和田間高清攝像頭實時記錄苗情變化,配合智能圖像識別技術,捕捉葉片病蟲害跡象。

這套系統不僅“看得全”,更能“算得準”。通過蟲情監測設備與數據分析,系統可實時識別病蟲害發生趨勢,並聯動植保無人機實施定點防控。“去年9月份,園區的玉米就亮過一次‘紅燈’,數據顯示田間昆蟲總數超60,蘇馬、卷葉螟高達40多隻,根據提示,我們園區積極防範,玉米也是‘逃過一劫’,長勢很好。”焦紅波介紹道。省人工、省肥料、省農藥……據統計,農業科技的運用,使該小麥種植基地每畝地的種植成本節省超20%。

全流程溯源系統,讓“智慧田”結出“放心糧”

智慧農業的價值,最終要體現於“舌尖上的安全”。在可利爾種業的質量安全溯源系統中,每粒麥子都有自己的“數字身份證”。從生產、加工到流通,農產品的農藥使用、質檢結果等多項數據都被全程記錄,消費者通過掃描產品二維碼即可輕鬆獲取。“我們要讓科技看得見,更要讓信任摸得着。”河北可利爾種業有限公司辦公室主任王建民表示。

溯源系統還鏈接着生態可持續的目標。通過分析歷史種植數據,平臺可以動態優化水肥配方,減少資源浪費;蟲情監測與生物防治結合,能夠降低化學農藥依賴。在科技助力下,農田管理呈現出“一降一升”的鮮明對比——資源消耗逐年減少,作物產量、質量穩步增長。這種“減量增效”的良性循環,正是科技賦能農業可持續發展的生動註腳。

從“人扛牛拉”到“數字種田”,可利爾種業的實踐展現了農業現代化的核心——科技賦能。當5G信號掠過麥浪,當無人機穿梭雲間,當數據流浸潤泥土,傳統農業正突破時空界限,在智慧化的浪潮中煥發新生。未來,隨着更多新質生產力紮根田野,我們期待看到,廣袤的鄉村大地上,這樣的“智慧範本”星火燎原。(呂一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