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中斃死豬「無法焚化改掩埋」遭疑污染環境 農業部迴應了

臺中斃死豬「無法焚化改掩埋」遭疑污染環境,農業部迴應了。圖爲北部一處養豬場內,豬農正在消毒豬隻。(範揚光攝)

臺中某飼有300頭豬隻的養豬場因豬隻接連死亡送驗,21日PCR檢測確認非洲豬瘟「病毒核酸陽性」,成爲全臺首起本土案例,而針對斃死豬處置,臺中市府聲稱因「無法送焚化遂考量就地掩埋」,引發外界質疑恐造成其他污染,對此農業部長陳駿季今(23)日赴立院進行報告時迴應,斃死豬主要處理方式爲送至化制場,但倘若具特殊原因無法處置,可就地掩埋或焚燒,而中央也已調度生物處理機前往協助,臺中市府也允諾配合規範,確保過程安全。

民進黨立委邱議瑩指出,法規要求所有斃死豬必須送往焚化爐處理,然而臺中市政府卻聲稱無法焚化,主張採取就地掩埋方式,但要埋在何處,是否會對土壤及水源造成,甚至有沒有合法掩埋場,這些都是外界好奇的,希望農業部可妥善處理。

國民黨立委張嘉郡質疑,全臺僅宜蘭、彰化、雲林、臺中、屏東5縣市擁有共9個化制場,若疫情擴大,化制場的處理能力恐不敷需求,存在二度污染風險,中央應制定統一的撲殺後豬隻處理辦法,預先建立機制,以安定養豬戶信心,並避免後續防疫漏洞,甚至可以提出小型機具輔助業者就地焚化,提升處理量能。

民進黨立委林岱樺指出,非洲豬瘟防疫不只短期處置,也應建置中長期應對方案,農業部應着手建構生物資料安全庫,以達未來穩定豬價、提升生產效率,且也可以掌握全臺豬場變化,強化防疫能力,而農業部既有的第二期百億養豬基金,也應改爲聚焦產業復興,達成長期防疫能力。

農業部長陳駿季今(23)日赴立院進行報告時迴應,斃死豬主要處理方式爲送至化制場,但倘若具特殊原因無法處置,可就地掩埋或焚燒,而中央也已調度生物處理機前往協助。(姚志平攝)

陳駿季表示,一般斃死豬應送往合法焚化場處理,但若因特殊情況無法送往焚化場,可採取就地掩埋或焚燒,但必須符合相關的作業規範,非外界所認爲的「挖個洞丟進去」,而臺中作爲疫情主要地區,中央已要求斃死豬不得運往外縣市,並調度生物處理機協助臺中就地處理部分斃死豬,後續再進到焚化爐處理,且臺中市政府已承諾配合中央規範,確保處理過程安全。

陳駿季提到,針對現有9家化制場,中央正推動聯合調度,促請各縣市放下地域考量,接受其他縣市的病死豬處理需求,惟臺中作爲主要疫區,斃死豬一律不外送處置,而全臺化制場年處理量約100萬頭,足以應對常態需求,但若遇緊急狀況,需啓動應急機制,爲此,農業部正考慮引入生物處理機,支援養豬場就地處理病死豬,以降低移動風險。

陳駿季強調,認同安全資料庫建置的必要性,也會進行相關評估,未來會加速建置數位防疫系統,結合普查與長期防疫策略,穩定豬價與守護食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