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人看過來!滅蚊產品選購避坑指南:從傳統到黑科技

滅蚊拍、滅蚊燈、蚊香、蚊香液、驅蚊貼……進入夏天,蚊子越來越活躍。面對五花八門的驅蚊神器,該如何選購?7月2日,山西晚報·山河+記者對此進行了採訪。  驅蚊貼、驅蚊手環熱銷  自從有了孩子,太原市民侯女士每年夏天都會爲選擇驅蚊產品發愁。侯女士的兒子小佑今年3歲,正是精力旺盛的時候,每天晚上都要下樓瘋跑上2個小時,才肯回家睡覺。每次下樓,都會被蚊子叮得渾身是包。侯女士嘗試購買過很多驅蚊貼、驅蚊手環等產品,價格從幾元到幾十元不等。“感覺有點用,畢竟有一股精油的味道,蚊子會被這種氣味驅離。孩子身上被咬的包比沒用的時候少點。但是,總感覺驅蚊效果不算理想。”侯女士說。  和侯女士一樣頭疼蚊子的人並不少。  在這種需求下,市面上的“驅蚊神器”越來越多。這兩年走紅的驅蚊手環,既能驅蚊,又起到裝飾作用,成爲不少年輕人的心頭好。山西晚報·山河+記者瀏覽電商平臺發現,一款驅蚊手環售價199元,銷量超過1萬+,擁有“升級真空霧化倉”“負離子精油雙效保護”等黑科技,並稱可“強效保護230天”。至於驅蚊效果,卻評價不一。“花了近400元買了2個驅蚊手環,號稱230天從頭防到腳,結果戴在手上出門,10分鐘腿上被咬了兩個包。”網友娟子發帖稱,感覺自己是純純大冤種,花大價錢買的驅蚊手環一點用都沒有。也有網友稱“戴上驅蚊手環,再也沒有被咬過。”  山西晚報·山河+記者查閱資料發現,這類“驅蚊貼、驅蚊手環”等大多數是採用如薄荷精油、香茅油等植物精油作爲有效成分。嚴格來說有一定驅蚊效果,但並不含避蚊胺、派卡瑞丁、驅蚊酯等真正有效的驅蚊成分。  新興產品是不是“智商稅”?  山西晚報·山河+記者走訪發現,傳統驅蚊產品以有機磷類、有機氯類爲代表,多以殺滅蚊蟲爲目的。近年來隨着消費者個人健康衛生意識增強,人們對蚊蟲的防治理念從殺滅轉變爲驅避、預防,傾向於選擇溫和、有效的驅蚊產品,電熱蚊香液、驅蚊液等溫和便捷的驅蚊產品逐步替代第一代有機磷類、有機氯類以及第二代早期產品盤式蚊香等化學防治驅蚊產品。同時,滅蚊燈、驅蚊APP等新興產品開始出現。  有媒體曾選購市面上的蚊香、驅蚊液、驅蚊貼、驅蚊手環、滅蚊燈、驅蚊APP等25款驅蚊產品進行測試。結果顯示,只有13款蚊香和6款驅蚊液效果顯著,藥效結果達到A級,而新潮的驅蚊手環、防蚊扣、驅蚊貼、驅蚊APP這4款驅蚊產品效果並不理想。  更讓消費者難以接受的是,很多市面上的驅蚊產品甚至沒有合規資質。根據國家《農藥管理條例》規定,驅蚊、滅蚊產品納入農藥管理範疇,須取得農藥登記證號、農藥生產許可證編號和產品標準號才能上市銷售,且相關信息需在包裝上予以標註。但事實上,許多驅蚊產品的生產廠家未進行農藥登記,部分宣稱具有防蚊驅蚊功能的網紅產品,都缺少農藥登記證號、農藥生產批准證書號。在黑貓投訴上以“驅蚊”爲關鍵詞搜索,提到廠家沒有農藥登記證的投訴有上千條。  消協發佈消費提示  7月1日,太原市消費者協會就驅蚊產品選購發佈消費提示。在選購驅蚊產品時,認準“三證”標識。驅蚊產品屬於農藥管理範疇,必須具備農藥登記證號(以WP、WPN開頭)、生產許可證號及產品標準號。購買時需仔細查看包裝,避免選擇“三無”產品。  太原市消費者協會提示消費者,通過超市、藥店等正規渠道購買驅蚊產品,避免在電商平臺購買來源不明的“網紅”產品,尤其是宣傳“驅蚊率99.9%”但無認證的產品。部分商家以“純植物”“無毒”“黑科技”等噱頭誤導消費者,但實際效果可能未經驗證。例如:聲稱“母嬰專用”卻未標註適用人羣的驅蚊產品可能存在風險。部分產品名稱規避“驅蚊”字眼,如“防護噴霧”“香氛手環”,但宣傳中強調驅蚊效果,實際未取得農藥登記證,消費者需仔細甄別。  需要注意的是,驅蚊產品的有效成分會隨時間降解,購買時需確認生產日期及保質期,避免使用過期產品。正規驅蚊產品會在包裝上標註毒性等級(如“微毒”),消費者需按說明書正確使用,避免過量接觸。  如遇虛假宣傳或質量問題,可通過12315平臺投訴,保留購物憑證及產品包裝以便維權。

山西晚報·山河+記者 郭衛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