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烏恐成「川普交易」籌碼
國際熱門
10月10日,美中貿易戰再度升級。中國大陸宣佈自12月起擴大稀土出口管制,美國則強勢回擊,將部分中國商品關稅上調至130%,並重新限制先進晶片設計軟體的出口。市場立即出現震盪,美股開盤前期貨指數重挫,全球投資信心陷入不安。這波衝突不僅是經貿爭端的延續,更揭示中美兩國已進入全面競爭的新階段。
根據丸紅(華盛頓)研究所「中美協議外交的後果」的報告指出,若美中會談延伸至安全議題,美方可能以降低關稅爲誘因,換取大陸在某些外交立場上的配合。例如,大陸或要求美國在協議文件中明確表達「反對臺灣獨立」的立場,甚至在措辭上納入「維持一中原則」的政治語言。這樣的設計一旦成立,將形同美國在協議中對臺政策作出實質讓步。
報告並顯示,大陸希望藉由「經貿互惠」形式包裝政治議題,使其看似技術性協商,實際上卻逐步滲入安全層面。例如,以購買美國農產品或能源爲條件,要求美方在印太軍事部署、臺灣議題或俄烏戰爭中降低對抗強度。這類「外交混合協議」將經濟利益與安全讓步捆綁,讓交易更難被外界識破。
這樣的談判模式對美國而言,或許能短期舒緩通膨壓力並刺激出口,但對臺灣與烏克蘭而言,卻可能代表被迫捲入他國協議的風險。
首先,若美國在協議中同意大陸提出的「反獨表述」,臺灣長年依賴的美國安全保證將受到動搖。美國的「戰略模糊」原本能維持臺海穩定,然而若在文件中明確表態反對臺獨,將使臺灣的外交空間急速收縮。這不僅影響臺美互信,也可能使臺灣的國際夥伴重新評估其立場,導致支持臺灣的聲音減弱。
其次,臺灣內部政治也可能受到牽動。當外部信賴基礎動搖,統獨論述勢必再度升溫,政黨之間對美策略將產生分歧。若政府被批評過度依賴美國,社會輿論可能出現「尋求更多自主」或「重新評估兩岸政策」的呼聲,這將加深內部分裂。
再者,若協議中涉及臺灣的國際參與權限,美國可能被迫對某些國際機構態度降溫,避免刺激北京。屆時,臺灣在國際組織的存在感可能再度遭到壓縮,對經濟合作與外交形象都是重擊。
與臺灣類似,烏克蘭在美中協議中的位置亦極爲敏感。丸紅報告提到,美方可能要求大陸在俄烏戰爭議題上扮演「和平推動者」,作爲雙方協議的一部分。大陸若願意配合,可能以此交換美方在臺灣或貿易政策上的讓步。如此一來,烏克蘭的和平進程就可能被納入大國交易框架中。
烏克蘭若失去自主談判空間,恐被迫接受外部主導的「和談方案」。若大國爲了全球穩定或能源價格考量而推動倉促停火,烏克蘭可能在主權或領土上被迫妥協。這種結果雖可短期減輕戰爭壓力,卻會長期削弱其國家主體性。
此外,美中若在協議中設定「角色分工」,例如由大陸負責穩定東歐局勢,美國專注亞太安全,則烏克蘭的戰略價值將被相對弱化,國際援助力度可能減少。這對烏克蘭的軍事防禦與重建計劃都是重大挑戰。
面對潛在的外交交易風險,臺灣與烏克蘭唯有強化自身實力,方能避免成爲被動棋子。對臺灣而言,首要任務是強化自我防衛與科技韌性。必須在國防科技、資安與能源自主上持續投資,降低對外依賴。同時,推進與日本、歐洲、澳洲及東南亞國家的安全對話,打造多層防護網絡。
中美之間的協議若以經濟爲名,卻暗藏政治與安全的交換,將對臺灣與烏克蘭造成長期威脅。當大國以協議爲包裝,實際進行權力再分配時,小國若缺乏主動防衛與外交自主,就可能被迫犧牲。臺灣與烏克蘭的命運提醒國際社會:在大國交易的年代,主權與安全不能依賴他人承諾,而必須建立於自身實力與多邊連結之上。唯有如此,才能在協議陰影中保有發言權,確保自身不再成爲他國談判桌上的籌碼。
(作者爲淡江大學財務金融學系兼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