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自行車環境不友善 國土署曝建置困境:像人行道一樣難

立委林月琴、還路於民行人路權促進會、臺北單車通勤客Tauno於29日開記者會說明臺灣單車族騎行困境。(蔡明亙攝)

世界自行車日將至,臺灣自行車使用率下降,相關事故傷亡數逆勢成長。立委林月琴、還路於民行人路權促進會、臺北單車通勤客Tauno今開記者會說明臺灣單車族騎行困境,不僅人車交織危險,常遇無路可走窘境,並針對交通部、內政部國土署及教育部提出3大訴求。此外,國土署也透露自行車道建置困境,像蓋人行道一樣,會遇到民衆陳抗,甚至因此撤案。

林月琴指出,依交通部統計,全臺自行車使用率急遽下降,自2009 年的5.6%降至2022年的3.3%(含電動二輪車),即便投入最多資源建設自行車基礎設施的臺北市,自行車通勤市佔率仍從2004年的2.7%下降至2024年的2.4%,下滑趨勢與政府宣稱的「推廣自行車作爲健康且可持續的交通方式」目標完全矛盾。

她分享,她也親自在臺北市騎自行車,發現有時真的無路可走,人車共道時會干擾行人,騎在一般車道又要面對呼嘯而過的機車,讓單車騎士惶恐不安。

林月琴表示,近5年7至17歲兒少騎乘自行車涉入事故的傷亡數,從2020年的3946人,成長至2024年的5644人,增幅約4成,使用率下降,傷亡卻成長,顯見社會環境對自行車的友善度下滑,特別是通學區周邊往往不存在可合理使用的自行車道,學童沒安全步行及自行車通學路線,被迫依賴家長接送,不僅延遲獨自參與交通的行爲,更讓這些兒少缺乏實際使用運具的基本知能與經驗,影響未來長大成人後的交通安全觀念。

還路於民行人路權促進會代表蔡奕輝提到,自行車普及也是邁向交通零死亡願景的重要一步,自行車的安全不能僅靠騎士自我防衛,愈脆弱的交通使用者,愈該受優先保護,除加強公衆交通安全教育,也應在駕訓與考照制度納入駕駛與自行車在實際道路中互動的學習與訓練,且若單方面鼓勵民衆多騎自行車,卻沒同步檢討道路基礎設施,包括釋出安全空間、嚴格取締違規、提升用路人安全意識,騎士反而更容易暴露在危險中。

蔡奕輝建議,自行車騎乘應納入國民教育一部分,讓學童從小學習「用路人階序」觀念,也可推廣歐美近年興起的「Bike Bus單車巴士」模式,由家長與教師帶領孩子組隊騎乘上學,創造更安全友善的社區交通文化。

每天在臺北街頭騎單車通勤的Tauno指出,他來臺後體會到交通政策的矛盾,政府理應推廣自行車作爲健康永續的交通方式,實際上卻只把YouBike當作解決方案,現行基礎設施與交通法規卻傳達出相反訊息,顯示「騎自行車並不受歡迎」,官員常說沒多的空間給自行車,汽車早已佔據大多數公共道路,卻是最不節省空間的交通方式,臺灣地狹人稠,不是更應該優先發展最節能、高效、健康且安全的交通工具嗎?

Tauno說,自行車不僅是實用的通勤選項,更是一種對社會有益的公共資源,現在急需能反映現實需求的法律與道路設計,而非過時且以汽車爲中心的政策。

林月琴說,今提出3大訴求,呼籲交通部、國土署及教育部儘速迴應,首先是強化自行車騎乘教育與文化,目前仍有許多中小學禁止學生騎單車上學,鮮少學校設自行車停放區,違反憲法賦予人民自由選擇交通工具的權利,建議應將自行車安全主題,納入駕訓教育及國民教育之中,除了學習騎乘技巧,更可培養車輛互動與路權觀念、交通安全意識及同理心。

另也應提高機動車輛超車的側向安全距離至國際標準1.5至2公尺,廢除在交叉路口下車牽行等不切實際的規定,確保自行車使用的連續性與安全性,並建議以公共自行車站點間的路線及交叉路口作爲優先改善對象,採用物理隔離措施如路緣石或護欄,提高區隔性,逐步修訂寬度標準以符合國際安全指引。

最後,應檢視包含法規、工程設計標準、管理、教育等配套策略,改變以汽車爲中心的都市規劃邏輯,優先發展主動交通,並提出計劃期程,逐步推動都市使用空間的重新分配,包含慢車道的確立、停車設施的規劃、大衆運輸的接駁、公共與私人自行車系統的平衡發展等,確保自行車騎士的路權與安全。

交通部迴應,過去從觀光角度出發鼓勵民衆騎自行車,並持續推動實體建設、訂定相關規範,推動都市人本環境空間,過去都市規劃針對車道空間配置,可能沒考慮到自行車這塊,目前鼓勵各縣市,若空間許可,要一併思考,但在車輛組成和各界民意,推動上仍需許多溝通、時間及地方政府協助,另在通學區也推動行人友善區降低速限,走路與騎乘自行車可相輔相成,盼朝此方向努力。

針對超車距離,交通部說,現行道路交通安全規則中,汽機車超車距離是半公尺,曾討論超越自行車的距離延長至1公尺,延長後能保障自行車安全,但礙於道路現況,特別是狹小巷弄執行有困難,故現在維持半公尺,不過在宣導上,仍提醒自行車騎士保持1公尺以上距離,針對相關建議會持續討論。

國土署提到,目前不是僅建置人行道,自行車道也一併改善,持續補助縣市政府做自行車道,不過現在遭遇最大困難,就和推動人行道一樣的困境,面對汽機車數量持續增長,「光蓋人行道就遇到民衆陳抗,甚至有些案子因此撤案」,目前自行車的車道多與人、與車共道,在空間有限情況下,或許交通部也能規定,在速限有所限制,如行人友善區、行人優先區速限分別30、20公里,市區道路空間有限,盼共享道路,透過降速提升安全,但權責仍在交通部,相關政策擬定後會配合執行。

教育部表示,目前孩子們的通學載具不同,有接送或騎單車等,盼透過課程內容,針對不同載具提醒孩子留意相關安全事項,課程部分則希望透過師資研習、補助計劃等,盼將自行車內容納入後續重點推廣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