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子宮內膜癌患者十年暴增四成!臺灣婦癌醫學會接軌國際指引建議:晚期復發患者治療可使用免疫療法

臺灣婦癌醫學會於2024年同步臨牀診療共識,將此治療模式納入建議選項,落實臺灣與國際接軌的決心,希望讓臺灣患者也能擁有與國際一致的治療選擇,提升整體預後。圖/臺灣婦癌醫學會理事長暨郭綜合醫院院長鄭雅敏醫師 提供

每年六月是「子宮體癌意識月」,提醒大衆關注女性常見但常被忽略的婦癌議題。子宮內膜癌是子宮體癌中最常見的惡性腫瘤,在臺灣每年約有3,500名女性確診子宮體惡性腫瘤,其中超過九成爲子宮內膜癌,平均診斷年齡中位數爲56歲,好發於停經後婦女,且近年發生率持續上升。2023年美國國家癌症資訊網(NCCN)治療指引,首次針對晚期、復發或高惡性度子宮內膜癌患者,將第一線治療階段即合併使用化學治療(化療)與免疫檢查點抑制劑(immune check point inhibitor,ICI)列爲第一類優先選擇治療方案,此治療指引延續至今,爲臨牀帶來全新治療方向。

根據臺灣衛福部統計,自2012至2022年間,子宮體癌的年齡標準化發生率增加逾四成,成長速度遠高於乳癌與卵巢癌等其他婦癌,已成爲女性健康的重要威脅。雖然約八成患者可在第一期被診斷並治療,五年存活率可達80%,但若延遲至第三期、第四期才確診,治療效果與預後將明顯變差,五年存活率可能低於50%,甚至小於20%。臺灣婦癌醫學會理事長暨郭綜合醫院院長鄭雅敏醫師指出:「子宮內膜癌的惡性程度,最重要的依據是分期,若癌細胞已擴散至骨盆腔、膀胱、直腸或遠端器官如肝臟、肺臟等器官,代表進入晚期階段,治療困難度大增,復發風險也高。」

傳統治療效果有限 晚期複發率高

鄭雅敏醫師進一步說明,對於已進展至第三期或第四期的子宮內膜癌患者,治療策略通常以手術後輔以化療或放射線治療爲主。然而,晚期病患多半已出現癌細胞擴散至骨盆腔或遠端器官,手術難以完全清除病竈,後續化療則以延緩病情惡化爲目標,整體治療挑戰明顯升高。臨牀觀察發現,即使完成標準療程,仍有相當比例的晚期患者會經歷復發,且不少患者出現遠端轉移現象,使整體存活率與生活品質面臨更大壓力。

「以往我們只有化療和放射線治療這些工具可用,一旦患者復發,只能更換不同化療藥物,但效果往往不佳,對疾病控制幫助有限。」鄭雅敏醫師坦言,許多患者在反覆治療與復發之間掙扎,不僅身體負擔重,心理壓力也大,醫師與患者皆面臨選擇有限與難以突破的困境。

臺灣婦癌醫學會接軌國際指引建議:晚期、復發的子宮內膜癌患者治療可合併使用免疫療法

隨着癌症免疫治療的技術成熟,美國國家癌症資訊網(NCCN)已將「化療合併免疫檢查點抑制劑(ICI)」列爲晚期子宮內膜癌的第一線優先選擇治療方案,此策略主張於患者接受手術後,直接啓動合併化療與免疫檢查點抑制劑(ICI),再持續使用免疫檢查點抑制劑(ICI)治療作爲維持療程。

鄭雅敏醫師指出,這樣的治療策略並非取代化療,而是「合併使用、共同搭配」,目的在於提升疾病控制成效,減少復發機率。研究顯示,化療合併免疫檢查點抑制劑(ICI)治療在疾病控制時期可較傳統治療延長一倍,等於原本一年內可能復發的患者,在兩年後都可能維持穩定狀態。臺灣婦癌醫學會於2024年修訂的臨牀診療指引共識中提及,由於個人化醫療的進展,對於複發性子宮內膜癌患者,可以建議使用免疫治療。也會持續關注國際上使用化學治療合併免疫治療的臨牀試驗成效,建立最新診療共識,落實臺灣與國際接軌的決心,希望讓臺灣患者也能擁有與國際一致的治療選擇,提升整體預後。

免疫檢查點抑制劑(ICI)爲晚期患者提供治療新方向

隨着「化療合併免疫檢查點抑制劑(ICI)」被國際列爲晚期子宮內膜癌的第一線優先治療建議,臨牀治療選擇比過去更多,醫師也多了一項能在第一時間使用的治療武器,有機會幫助患者延長疾病穩定期,爭取更長遠的治療成效,對晚期患者而言,過去往往只能倚賴傳統治療,一旦復發便陷入治療瓶頸。如今隨着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的加入,醫療團隊在擬定治療計劃時擁有更多空間與彈性,也讓患者在抗癌旅程上,不再只是被動承受,而是多了一分希望與主動選擇的可能。

停經後異常出血是警訊 應及早就醫檢查

鄭雅敏醫師特別提醒,停經後異常出血是子宮內膜癌最常見的早期症狀。醫師直言:「很多婦女以爲自己『回春』,其實沒有回春這件事,只要停經後又出血,就應立刻就醫。」除了出血外,其他症狀還包括經血異常、下腹悶痛、分泌物改變等,但有時症狀不明顯,因此更需女性主動留意身體變化,尤其50歲以上族羣應定期接受婦科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