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主動式 ETF 剛起步!產品與資產配置觀念思維仍待深化
摩根資產管理亞太區ETF團隊產品專家餘珮嘉。崔馨方/攝影
雖然美國主動式ETF已有多年發展歷史,但臺灣市場纔剛起步,整體投資行爲與產品運用方式仍有許多可以借鏡之處。綜合法人表示,臺灣市場在主動式ETF的發展仍處於早期階段,但若能透過借鏡美國市場的使用方式與產品設計,未來在投資行爲、法規彈性與資產配置策略方面,皆具備高度成長潛力。
摩根投信通路業務部門主管張敬傑表示,國外投資人習慣將主動式ETF視爲資產組合中的一部分,作爲建構整體投資組合的「構成要素」(building blocks)。
他們會依據不同的投資目標,搭配股票型ETF、債券型ETF,甚至另類投資型ETF,共同組成多元分散的投資組合;這種從上而下、着眼長期配置的觀念,仍是臺灣市場有待發展的方向。
張敬傑分析,目前觀察臺灣投資人使用ETF的習慣,多數仍集中於特定商品與主題,整體資產配置的觀念尚未普及。若能朝向美國市場的使用邏輯邁進,未來投資行爲將更爲成熟,且可望提升整體投資效率。
另外,在產品面,隨着臺灣主動式ETF數量逐步增加,預期未來相關法規也將逐漸鬆綁,讓主動管理者擁有更多發揮空間。未來若能推出更多元類型的主動式ETF,將爲投資人提供更多策略選擇,有助於臺灣市場向美國看齊,朝多元化、機動化的方向持續發展。
摩根資產管理亞太區ETF團隊產品專家餘珮嘉表示,除了產品多樣性之外,使用情境的轉變也是一大趨勢。回顧過去五年,主動式ETF的類別與運用方式已明顯改變。過去多數投資人將其視爲戰術性配置工具,偏向短線操作與快速交易,但在海外市場,主動式ETF的角色正逐漸擴展至核心資產配置。
餘珮嘉分析,特別是一些低追蹤誤差、策略穩健的主動式ETF,已獲得機構投資人青睞,並納入其長期資產配置中。這顛覆了過去市場對主動式ETF風險偏高的刻板印象,事實上其策略與主動型基金相似,只是以ETF形式呈現,具備透明度高、交易彈性佳等優勢。
摩根投信通路業務部門主管張敬傑。崔馨方/攝影
※免責聲明:本文僅爲個人觀點與紀錄,而非建議。投資人申購前需自行評估風險,詳閱公開說明書,自負盈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