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碳酸飲料竟有這麼多? 回味舌尖上的刺激與快樂!

利用碳酸飲料製作消暑的調配飲料簡單又方便。圖/聯合報系資料照(1997/06/12 陳立凱攝影)

臺灣夏日炎熱,在烈日之下清涼飲料特別受到廣大消費者青睞,飲料市場除果汁、牛乳、酒精之外,有一部份的碳酸飲料更成爲大衆在夏日裡的救贖。

【推薦閱讀】 流水席上的紅牌飲料! 香吉士果汁開啓紙盒包裝的先端 清甜辣妹包裝! 夏季聖品津津蘆筍汁

臺灣與碳酸飲料起源於日治時期,蘇澳冷泉制的彈珠汽水與碳酸飲料工業於此時開始進入臺灣,而早期常見碳酸飲料品牌如:黑松、榮冠、七星、蘋果西打、白鹿、白梅、大涼當中,著名的黑松汽水前身即爲日治時期開始的「富士牌」汽水和「三手牌」彈珠汽水,品牌直到1931年才更名爲「黑松」。

雖然美國可樂覬覦臺灣市場已久,但1950年代時因保護國內產業且認爲可樂非必需品而阻擋進入,直到1966年代由退輔會和美商榮冠公司合作推出「RC榮冠果樂」,「肥宅快樂水」可口可樂則至1968年才進入臺灣。雖然「RC榮冠果樂」和蘋果西打的售價較其它一般汽水來得高,但由於品質穩定且外觀佳,深受飯店喜愛。隨着臺灣所得逐漸提高,國民在飲料上的每年消費金額也大幅成長,1980年代時早已超越一百二十億,並曾經以倍數成長。

民衆於超市選購碳酸飲料情形。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1993/03/22 徐世經攝影)

除此之外,盛裝碳酸飲料的材質也見證一段臺灣的消費歷史,在1980年代時,由於新PET的進入,間接造成國內數十家傳統玻璃瓶製造的大廠倒閉,透明的PET瓶可以讓飲料的顏色折射出來吸引消費者,重量還比玻璃瓶來得輕巧且不易碎,甚至曾有廣告詞特別提到「PET瓶從手扶電梯摔下來,仍完好如初。」盛裝碳酸飲料的材質從此由玻璃瓶大量更改爲PET瓶和其它新穎材質。

在本土與外來汽水大戰及材質變更中,最開心的仍屬消費者,從彈珠汽水、黑松到可樂,甚至有許多新穎碳酸飲料品牌出沒,愈來愈多選擇提供給大家舌尖上的刺激與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