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失智症檢查看不到韓國車尾燈 醫點出反超關鍵:快納入健保

▲林芳郁(右)醫師罹患失智症,在妻子林靜芸(左)醫師悉心照顧下漸有改善,不過臺灣在相關診斷上仍有很大改善空間。(圖/林靜芸提供)

記者邱俊吉/臺北報導

名醫林芳郁罹患失智症,加上新藥進入臺灣,國人近期高度矚目相關議題,但許多民衆不知國內的失智症診斷仍有極大成長空間;醫師表示,鄰近的韓國每年針對阿茲海默症進行正子攝影超過萬人,臺灣則不到千人,呼籲正子攝影等診斷工具儘速納入健保,才能協助更多患者早期發現、有效用藥。

臺北醫學大學醫學院院長、神經內科醫師胡朝榮表示,阿茲海默症爲最常見失智症,其診斷與治療是全球所有高齡社會共同面臨的挑戰,而相關新藥雖已輸入臺灣,讓患者治療有更多選擇,但國內在診斷上仍有不足,從他所參與的一項跨國研究便可見端倪。

該研究針對來自臺灣、韓國、新加坡、印度等國家的44名亞洲醫師進行調查,結果發現除韓國外,對於阿茲海默症早期的輕度認知障礙病人,絕大多數地區的診斷資源仍匱乏,醫師雖普遍會採取神經認知測驗與MRI掃描,但有助確診的類澱粉蛋白正子攝影或腦脊髓液分析,進行比例卻相當低,關鍵在於民衆的接受度,「不是覺得正子檢查太貴,就是怕抽腦脊髓液」。

▲正子攝影可早期確診阿茲海默症,專家認爲相關檢查若能納入健保,對於防治會有很大幫助。(圖/記者黃孟珍翻攝)

此外,胡朝榮說,以往缺乏有效藥物,即使能早期確診,治療的效果也有限,這難免會影響病人接受正子攝影或腦脊髓液等自費檢查的意願,所以「過去國內患者使用正子攝影1年不到1千人,門診甚至1季只有2至3人」。

對於韓國能領先,胡朝榮說,韓國透過自制正子藥劑,將正子攝影費用壓到新臺幣3萬元左右,且除社區廣設阿茲海默症篩檢站,甚至有神經科醫師自願接受脊髓液穿刺並拍攝成影片,來向民衆宣導檢查風險低,沒有想像中可怕。如此政府、民間攜手全力投入,方使韓國的早期發現與治療在亞洲排前段班。

不過,如今新藥上市,國內情形已有改觀。胡朝榮指出,近來門診每週約有3名病患願意自費檢查,較以往增加許多,也反映民衆對於早期介入的意願正在提升,但現階段的正子攝影約需7萬元,侵入性的腦脊髓液分析也要2萬至3萬元,若不納入健保,臺灣在臨牀或研究上可能都跟不上國際腳步。

胡朝榮表示,臺灣失智人口現約有30萬人,推估其中約18萬人罹患阿茲海默症,約3萬人符合早期治療資格,若能擴大診斷覆蓋,將有助提升照護效益,也有利於建立完整的本土資料庫,建議政府仿效次世代定序(NGS)模式,先針對高風險族羣開放檢查部分給付,將有助壓低成本、提高檢查量。

目前新藥1年半自費費用約150萬元,對此,胡朝榮強調,若短期難以給付,至少應先補足檢查這塊拼圖,無論是正子攝影或脊髓液分析,只要給付制度明確,加上醫療端積極引導,應可降低病人猶豫,進而加速臺灣的阿茲海默症診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