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人看大陸》臺青與「大聖遺音琴」的千年對話
身着漢服的曹景雯在唐代古琴「大聖遺音琴」前佇立凝視。(中新網)
在浙江省博物館柔和的燈光下,唐代古琴「大聖遺音琴」靜靜陳列。「00後」臺青曹景雯佇立展櫃前,時而俯身,時而輕撫展櫃玻璃,生怕錯過任何細節。
「這張『大聖遺音琴』,是我們古琴人心中的至寶。」她感嘆道,眼中滿是敬畏與癡迷。
曹景雯從小生長在杭州,父親是臺灣台北人,母親是杭州人。2012年,12歲的她因一曲《鷗鷺忘機》與古琴結緣,成爲浙派古琴藝術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傳承人鄭雲飛的弟子。
近日,「『故宮·茶世界』觀茶——茶文化精品文物展」在杭州開展。展覽以「茶」爲主線,展出故宮博物院院藏的114件(套)文物,包括書畫、器物、貢茶以及古籍善本等。其中,「大聖遺音琴」備受矚目。
「『大聖遺音琴』琴身龍池處的『至德丙申』四字銘文,與安史之亂第二年唐肅宗繼位改元至德的歷史記載完全吻合。」導覽部負責人郭濤介紹說,專家推測,該琴是專爲慶賀新皇登基打造的禮儀樂器。
「巨壑迎秋,寒江印月。萬籟悠悠,孤桐颯裂。」曹景雯輕聲念着琴身的銘文,思緒彷彿穿越千年,聆聽着悠揚的雅樂。
學琴的經歷,讓她深諳樂器與樂曲是文化的載體、歷史的產物。如今,她已能從「大聖遺音琴」的純金琴徽、玉製軫足等細節中,解讀唐代斫琴工藝的高超水準。
「我的父親於1990年從臺灣到大陸創業。在他的支持下,我在大學階段,就在杭州富陽公望兩岸圓緣園內籌建了個人工作室。」曹景雯說。
自2021年以來,曹景雯創辦的工作室不僅成爲傳播古琴文化的課堂,更成了兩岸青年瞭解中華文化,體驗「曲水流觴」之地。
去年暑期,曹景雯以「琴茶雅集」爲媒,在10余天的時間裡,手把手指導6位臺灣大學生體驗古琴的魅力,幫助他們掌握古琴的彈奏技巧。離別時,臺灣大學生演奏的古琴版《康定情歌》已初見雛形。「他們特別喜歡古琴的音色,表示要再找機會深入學習。」曹景雯說。
延續對文物的熱愛,2024年,曹景雯選擇成爲中國美術學院文物保護與修復系的研究生,開始接觸南派壁畫修復,玉器修復,瓷器金繕等領域。
「每件文物都是立體的史書。當我們藉助現代科技解碼古代工藝時,實則是與無數個『過去的自己』進行跨時空對話。」曹景雯笑着說,「這種通過文物與古代匠人的對話,讓我樂在其中。」
(本文來源:中新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