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騙術技術輸出 日本投資詐騙、南韓愛情詐騙正流行

▲大阪政府通過修法,將禁止老人在ATM前講電話。(示意圖/CFP)

記者陳詩璧/臺北報導

「詐騙是種會流通的產業。」中正大學犯罪防治學系教授賴擁連這麼說。從早年的電話中獎通知、刮刮樂電信詐騙,到近年盛行的假投資、假愛情劇本,詐騙模式隨社會、科技演變不斷翻新。如今,臺灣過去曾流行的「美國大兵」與「無國界醫師」戀愛詐騙劇本,已悄然出現在南韓。而日本大阪則針對銀髮族操作ATM時的詐騙風險,要立法禁止邊講電話邊操作提款機,顯示出不同國家正在用各自方式面對同樣問題。

根據《共同社》報導,日本大阪府議會於2025年3月24日通過修正條例,爲全日本首次由地方政府主導立法,強制禁止在ATM前講電話。這項措施源自2024年起銀髮族成爲詐騙集團主要目標,受害者多爲投資詐騙。此舉象徵着日本對詐騙行爲的管控,已從宣導階段,邁向具體行爲限制。

防詐新戰場 政府與產業協力建立聯防機制

臺灣作爲亞洲詐騙劇本的「起點」,也正推動科技防詐的新一輪佈局。LINE臺灣公共事務部副總經理林若凡指出,臺灣過去幾年流行的假愛情詐騙,如今已在南韓出現相似劇情。她提到,每次與日本、泰國、南韓、印尼等國的跨國集團交流時,總能明顯看出臺灣總是走在詐騙劇本的前端。

▲加好友時會跳出警示,要是來自海外的交友也會跳警語。(圖/翻攝LINE網站)

因此,臺灣向LINE日本總部爭取自動化系統開發授權,於2024年11月正式上線。 LINE從2023年即展開公私協力的聯防機制 ,根據LINE臺灣統計,自2023年3月至2024年10月,共處理11,451個高風險涉詐帳號 ,而2024年11月上線自動化系統處理涉詐帳號停權需求,至2025年2月底,短短不到三個月就處置11,236個帳號,效率幾近前18個月總和,還在今年3月將電商產業納入聯防機制。林若凡指出:「我們不只是速度的提升,還包括與協力產業建立聯防機制,這些都會讓詐騙集團感受到壓力。」

不僅如此,LINE也從使用介面設計着手,強化用戶警覺意識。首先,當用戶單向加好友時,系統會跳出警語「請留意聊天室中潛在的詐騙行爲」;其次,更新到14.20.0版本後,如果此陌生好友是海外用戶時,還會跳出「此爲非臺灣門號註冊之帳號,請留意潛在的詐騙行爲」。 針對用戶被釣魚盜取帳號,LINE於三月底推出新功能:「再次登入」,LINE版本15.4.0(含)以上,一旦帳號被盜用後,在未變更帳號及密碼的情況下,只要即時發現都可以使用「再次登入」搶回自己的帳號。

▲LINE臺灣公共事務部副總經理林若凡提到LINE從使用介面設計着手,強化用戶警覺意識。(圖/記者林挺弘攝)

除了通訊平臺的行動,政府也有科技防詐新策略。165反詐騙專線未來盼推出「165GPT」,結合生成式AI與資料搜尋功能,民衆可直接輸入關鍵字查詢最新詐騙手法或話術。165反詐騙諮詢專線秘書莊明雄指出,傳統民衆習慣上網搜尋,但資訊分散、辨識困難,若能整合成一站式平臺,搭配與FB、LINE、電信商、金融機構與虛擬貨幣平臺等合作共享資料庫,將可顯著提升辨識率與通報效率。

民間科技公司也投入防詐新戰場。趨勢科技推出「AI防詐達人App」,可辨識廣告真假、來電與簡訊詐騙,甚至透過視訊辨識是否爲AI換臉。趨勢科技資深經理朱芳薇表示:「如果能提前掌握詐騙模式,就能搶先佈防。」未來趨勢科技計劃也將加入聲紋辨識功能,以因應語音詐騙崛起。

詐騙攻勢如演算法般不斷演化,而打詐行動也正嘗試跨越「宣導—舉報—封鎖」的傳統流程,邁向結合預警、防禦、科技即時應變的新階段。這場攻防戰,早已不只是在網頁聊天室,而是一場橫跨AI技術、數據治理與全球犯罪鏈的全域對決。

打造165GPT 提供最完整的詐騙案件供民衆搜尋

「加LINE投資小心有詐,快打165」,類似的警語紅布條,遍佈全臺,舉凡公園、大街小巷都能看到它的蹤影。然而,實際到165反詐騙諮詢專線總部,值班員警們一通接着一通電話不間斷,反映的是詐騙案件不減反增,這些通報已經是事件的「最後一哩」,真正的防詐與識詐關鍵,早該前移。

如果想要阻詐,是否能從被害者「第一個接觸的人」着手?或許能更顯著的改善,畢竟,這是反詐騙的起點。但目前多數民衆遇到詐騙的情境,大多是先上網搜尋,而非第一時間撥打165。

▲165反詐騙諮詢專線秘書莊明雄提到,未來盼推出「165GPT」。(圖/記者林挺弘攝)

165反詐騙諮詢專線秘書莊明雄因此思考:若能整合跨平臺資料與案例、建立「165GPT」,讓民衆在同一個平臺,就如同在LINE、FB或Google查資料一樣,即時獲取應對的對策,將有可能大幅度降低受害風險。

莊明雄期望,未來165可以變成代名詞,希望165能進一步成爲「平臺」,與各行各業建立協作介面,包括電信商、社羣媒體、金融與第三方支付單位,甚至臉書與LINE都可望納入共構架構,藉由新科技、技術,和能力素質,來訓練跟強化打擊詐騙,保住民衆的財產。

不只公部門與通報端,民間科技公司也正積極開發防詐應用。趨勢科技推出AI防詐達人,除了從來電、簡訊、截圖與視訊方式判定詐騙樣態,更組成Scan Hunting(搜尋獵人)小組,由來自全球的資安專家、行銷與技術人員組成,蒐集各地詐騙手法、分析組織誘因與流程,爲防詐資料庫與判讀提供前線資訊。

▲趨勢科技資深經理朱芳薇提到,目前「AI防詐達人」可辨識視訊中的對方是否AI換臉。(圖/記者林挺弘攝)

「嘿 Siri 這是詐騙嗎?」趨勢科技客戶經理傅希亷親自示範,如何使用APP偵測出是否簡訊或對話內容涉及詐騙。

趨勢科技資深經理朱芳薇指出:「如果能夠及早知道最新詐騙手法,就能提前做主動防禦。」因此他們在2024年12月在臺灣正式推出AI防詐達人app,功能涵蓋檢查詐騙廣告、驗證訊息真假、辨識是否AI換臉視訊,以及阻擋不安全的網站及可疑來電,未來更計劃推出聲紋辨識技術,以對抗語音詐騙。

AI變臉與語音愈擬真 仍存在部分可辨識的破綻

▲Keypasco市場營運副總劉彥伯指出,即使AI變臉技術愈來愈擬真,仍存在部分可辨識的破綻。(圖/記者陳詩璧攝)

隨着AI技術持續進步,詐騙防制也面臨新一波攻防。Keypasco市場營運副總劉彥伯指出,即使AI變臉技術愈來愈擬真,仍存在部分可辨識的破綻。例如:AI在模擬人臉時仍需進行五官定位,若使用者將手遮住五官,或快速移動手部位置,在畫面中便容易出現變形或錯位。此外,若將手移動至眉毛與嘴巴中間區域,進行大幅度快速動作,也會出現異常,這些都是目前AI變臉技術的可辨識限制。

針對聲音辨識部分,劉彥伯也指出,目前聲音擬真技術雖然成熟,但仍存在明顯漏洞。他舉例,若以「上次寄的東西,你有收到嗎?」這類誘導性問句測試對話者,便可透過對方反應推斷其真實身份,因爲詐騙者往往並無相關記憶。

此外,AI語音克隆目前也難以模仿個人口頭禪與語調特徵。例如,有些人慣用「然後」、「如果」等語助詞,AI難以精準複製;同時,語音中的氣音、脣齒音以及語調的高低起伏,在模仿過程中也容易被抹去,留下單一頻段聲音,這也是辨識語音克隆的重要線索。

針對AI應用於詐騙防制的角色,政治大學商學院副院長周冠男認爲,AI防詐並非可有可無,而是當代治理中「一定要去做」的事。他強調:「我個人覺得AI應該要幫助我們,能夠偵測詐騙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