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醬油「最大致命傷」一票婆媽抱怨 老牌大廠詳解認了
▲醬油。(圖/翻攝自御鼎興FB)
文/CTWANT
在臺灣,許多消費者常對本地醬油瓶缺乏像是日本醬油的導流器感到不滿,認爲缺少導流器,在倒醬油時不時就會發生泄漏的情況,質疑爲何不像日本醬油那樣貼心設計,不會在倒醬時沾得到處都是。而云林西螺在地67年的老牌醬油廠御鼎興就發文解釋,臺灣傳統醬廠在設計瓶蓋時並未普遍採用導流器,背後其實有多重原因,從食品安全、製程條件、設備限制到成本考量,都讓這件事變得並不單純。
御鼎興在FB粉絲專頁發文表示,導流器多爲塑膠材質,而臺灣傳統醬油爲了確保保存性,在裝瓶最後階段會進行高溫蒸汽殺菌,一般溫度會維持在80度以上長達15分鐘。這樣的高溫環境極難精準控制,若瓶內有塑膠導流器,可能導致塑化劑釋出,進而影響食品安全,因此多數醬廠選擇不使用導流器。
那麼爲何日本做得到?御鼎興解釋,日本多采用「水浸式」殺菌,也就是將裝好瓶的醬油泡入70度的熱水中30分鐘,而這個過程中瓶蓋不會直接接觸熱水。加上日本醬油鹽度偏高,普遍在16度以上,有較強的自我防腐能力,因此不需用到極高溫度殺菌。
反觀臺灣,因爲消費者偏好低鹽,許多醬油鹽度僅在10至12度之間,若不使用高溫蒸汽殺菌,容易造成微生物滋生,食安風險提高。
空間與能源限制也是另一層因素。御鼎興解釋,臺灣多數傳統醬油廠規模不大,屬於家庭式加工廠,要導入水浸式殺菌系統不但不易設置,還要耗費更多能量與設備成本。此外,目前臺灣最常見的420ml醬油玻璃瓶爲公版設計,原先並未配置對應的導流器,若要重新開模或增加壓蓋設備,不僅生產成本上升,產品售價也可能必須調整,對於注重價格的消費者來說並不容易接受。
甚至若真的修改玻璃瓶瓶口,讓其具備更好的斷流導流設計,也可能帶來生產良率下降、瓶蓋密封困難等新問題,間接影響殺菌流程與產品穩定性。這些牽連到整條生產線與長年使用的設備模式,並非短時間內可以輕易更動。
對此,御鼎興也提到,臺灣多數醬油廠其實早已察覺問題,也積極尋找解方。經過多年努力,御鼎興找到一款能通用於現有瓶型的導流器作爲一種折衷方案。
御鼎興提到,這款導流器不需更動瓶身結構與生產流程,便能改善倒醬沾手的困擾,也讓消費者與製造端之間達成一種可行的平衡。
延伸閱讀▸ 不只是皮膚問題? 命理師警告:這3處冒痘恐有大事發生▸ 獨/替大哥出氣撂人砸酒店、茶行 主嫌蘇男驚傳離奇死亡魂斷日月潭▸ 原始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