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大金控擠不上全球前50!CRIF曝臺灣金融業致命傷
臺灣金融業規模太小,CRIF建議開放公公並。(示意圖/達志影像/shutterstock)
國際大數據業CRIF 25日指出,臺灣金融業規模不足,連最大金控的總資產也擠不進全球總資產前50大銀行名單,前兩大的國泰金和富邦金合併才勉強跨過新臺幣22.5兆元的最低門檻。
基於臺灣金融業過去10年來持續打的亞洲盃,全受制於母公司品牌、規模、人才等挑戰,加上公股金融業市佔大、金金並的種種困難,CRIF團隊建議,可藉此次「新新並」的契機,促使臺灣金融業與主管機關共同探討,如何提升本土業者在全球金融市場的競爭力,以因應未來更多挑戰。
「新新並」爲臺新金控與新光金控的整並,自2024年8月正式浮上枱面。CRIF指出,今年3月以來陸續有永豐金控合併京城銀行、玉山金控併購保德信投信的好消息傳出,似乎又激起臺灣金融業併購新一波的熱潮。不過,實際上除了「新新並」仍在等待金管會最後拍板,多數金控業與中小型金融業的合併案對整體金控現況影響有限。
「臺灣金控業的相互合併,是臺灣金融業發展上難以攀越的一座高山」,CRIF指出,臺灣「金金並」遲遲難以往前推進,主要原因在於主管機關以先推動民營金控合併爲主,而公營金控體系複雜,較難撼動。
CRIF強調,臺灣金控業的本位主義,其實忽略了全球金融業「數大就是美」的趨勢,更沒有關注到全球金融業在過去10年各種型態併購案中,正在快速縮小臺灣金控業國際併購的空間。例如過去10年全球財富銀行併購案超過2,000件以上,此類併購在2023年已經趨緩,就意味着全球市場洗牌告一段落。臺灣金控業若各自爲政,將會喪失在全球金融場的立足點與臺灣金融業一直希望在國際舞臺發光的想法背道而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