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黑熊族羣增 擴散至低海拔
農業部林保署透過臺灣黑熊監測與發現紀錄分析,黑熊族羣數量與分佈皆呈現擴增趨勢。圖爲臺灣黑熊Mulas休息畫面。(林保署提供/蔡明亙臺北傳真)
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16日公佈2011年以來監測與發現臺灣黑熊紀錄,無論中高海拔或低海拔地區,族羣數量與分佈皆有擴增趨勢,也現蹤東部平地,雖顯示保育成果,但人熊衝突也升溫,林保署擬定策略,定調「人熊和平共處」成首要課題。
林保署統計,2011至2025年全臺目擊、自動相機拍攝、入侵通報、救傷等,臺灣黑熊發現紀錄達2034筆,且2018年後的發現紀錄,從11縣市17鄉鎮增至11縣市27鄉鎮;若以1200公尺區分低海拔與中高海拔,2018年後兩者發現紀錄均增加。
林保署長林華慶指出,2011至2017年在海拔500公尺以下監測到黑熊僅18筆,2023年達31筆、去年26筆、今年迄今已16筆,顯示族羣數量、分佈都有擴增趨勢,且部分地區愈來愈接近淺山與平地,例如東部臺9線,證實活動範圍已擴至平地。
林華慶提到,2018年起全臺有60筆「母子熊」紀錄,其中23筆出現在海拔1200公尺以下,顯示低海拔已有繁殖族羣建立,也是族羣擴張指標之一;野生動物監測網也顯示,黑熊的相對丰度OI值逐年提升,自動相機拍到黑熊比率於2018年僅1.8%,去年已達8.9%。
花蓮卓溪4月遭黑熊侵擾偷吃雞犬,巡守隊驅趕時開槍自保致黑熊傷重不治。面對人熊衝突升高,林華慶說,林保署以人熊和平共處爲核心擬定策略,持續與居民合作保育、落實食物管理、推廣改良獵具、輔導禽場與蜂場強化圍阻設施、運用科技預警、協助農民打造行銷友善黑熊農產品等,並審慎評估野放風險,規畫擴充短期與長期照養空間。
東海大學特聘教授林良恭指出,臺灣有「熊怕人」迷思,熊其實仍會傷人,日本每年人熊衝突逾3000件,需注重人的安全,且若食物不足,熊活動範圍會變大,食物管理非常重要,否則熊將產生依戀一直來,遲早發生衝突。
林華慶強調,山區殘留垃圾或食物成吸引黑熊因素,《森林法》修正草案已送行政院,將禁止於國有林餵食,黑熊爲臺灣陸域最高階掠食者,具重要生態指標意義,須持續監測研究族羣增長狀況,確保族羣與棲地永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