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黑熊族羣擴張 往低海拔移動
林保署昨公佈臺灣黑熊族羣分佈現況,發現臺灣黑熊族羣有擴增態勢,500公尺以下低海拔也可見其蹤跡,與人類活動範圍高度重疊。圖/林保署提供
四月花蓮卓溪鄉的臺灣黑熊之死,讓人熊衝突問題引起廣泛討論。林業及自然保育署昨公佈二○一一年以來的臺灣黑熊監測與發現紀錄點位統計分析,發現臺灣黑熊的族羣相對丰度(OI值)逐年上升,臺灣黑熊族羣有擴增態勢。其分佈範圍從十一縣市十七鄉鎮,擴及到十一縣市廿七鄉鎮。
林保署長林華慶表示,臺灣黑熊族羣增長趨勢明顯,在中高海拔或低海拔地區都逐漸擴增,甚至海拔五百公尺以下也頻繁現蹤,與人類活動區域重疊,人熊和平共處將列爲保育的首要課題。
根據林保署統計分析,從海拔位置監測,不論是海拔一千兩百公尺以上的中高海拔山區、或是一千兩百公尺以下的低海拔地區,臺灣黑熊的族羣數量與分佈都呈現擴增趨勢,且在部分地區愈來愈接近淺山與平地。
從海拔五百公尺以下監測來看,二○一一年至二○一七年僅十八筆,近兩年每年有廿六至卅一筆,今年迄今已有十六筆活動紀錄。
此外,低海拔地區已開始有臺灣黑熊繁殖族羣的建立,從二○一八年起,全臺共有六十筆母子熊紀錄,其中廿三筆出現在海拔一千兩百公尺以下。
林華慶說,低海拔地區黑熊變多,並非「高山環境變壞,導致黑熊跑下來」,而是相對都逐漸擴增。因應黑熊族羣分佈的擴張,人熊和平共處將是未來保育政策的首要目標。除了持續與在地居民合作保育黑熊,落實食物管理,推廣改良式獵具外,也將建立更嚴謹的野放評估標準。
東海大學生態與環境研究中心教授林良恭表示,過去少有人熊衝突事件,是因爲族羣數量少,但隨着族羣數量增加,未來衝突事件會增加,尤其臺灣黑熊對食物的意念很強,山區居民妥善的食物管理、強化農作禽舍的柵欄圍阻設施相形重要。
野聲環境生態顧問有限公司負責人姜博仁長期監測臺灣黑熊族羣,他指出,黑熊數量明顯成長,光是玉山國家公園範圍內就有至少三百隻,加上其他出沒區域,總數絕對超過五百隻。近年甚至在海拔一、二百公尺的低海拔地區出現,未來可能連臺北陽明山也能見到黑熊蹤影。
姜博仁呼籲,登山或露營民衆應妥善管理食物與垃圾,避免引來黑熊。登山時建議配戴熊鈴或其他會發出聲響的物品作爲預警,也可攜帶防熊噴霧,以降低人熊衝突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