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和平收購方案

「愛國者三型」飛彈防禦系統。(摘自美國陸軍官網)

冷戰2.0:AI如何影響中美俄新戰略(天下文化)

或許還有另一種方法可以應對中國對臺灣構成的威脅。許多臺灣人認爲,高科技公司是抵禦中國入侵的一種「保護盾」,特別是臺積電這顆「掌上明珠」及其7萬名員工。他們的推理是:「中國肯定不會選擇對臺灣發動軍事攻擊,因爲這樣會損害臺積電的設施或傷害其員工。」然而,這種論點十分薄弱,畢竟中國的導彈、無人機和火砲可以透過人工智慧科技變得「精準」,只攻擊軍事目標。

事實上,反方論點似乎更具說服力:臺積電的存在反而讓中國更有動機攻佔臺灣,因爲:(1)藉助精準打擊(如導彈、無人機和智慧火砲),中國可以在附加傷害最小的情況下奪取臺灣。(2)一旦成功控制檯灣,中國可以立即對民主國家實施高效能半導體出口禁運,或至少以此向民主國家索取鉅額金錢來維持晶片供應。另一方面,正因臺灣生產了全球90%的高效能半導體,這將使美國不惜一切代價阻止中國接管臺灣,併爲此進行激烈戰鬥。無論哪種情況,臺積電晶圓廠的存在都使臺灣問題的風險提升至極爲危險的層次。

因此,若民主國家現在就集體提供庇護給數百萬臺灣人,特別是高科技工作者及家眷,會發生什麼事呢?臺積電及其他臺灣公司整座晶圓廠的員工可以轉移到民主國家。這樣的行動並非毫無先例。香港在1997年迴歸中國之前的10年間,大約有100萬名香港居民移居至加拿大、美國、澳洲和英國等國家。2020年中國實施《國安法》後,又有約20萬名香港居民選擇離開。如果臺灣的半導體晶圓廠成爲中國發動武力奪取臺灣的驅動因素,那麼可在戰爭爆發前,先行移走「島上明珠」,以剝奪中國的主要動機。建築物可以留下,但關鍵的人才和設備必須撤離。這樣的策略可以在不流血的情況下,極大降低中國發動軍事行動的誘因。

這種有責任的移民計劃在臺灣歷史上其實已有先例。1895年,清朝皇帝將臺灣割讓給日本時,新上任的日本統治者給予臺灣居民2年的期限,可以選擇出售土地並離開島嶼;未在期限內離開的居民則必須被日本殖民。如今,民主國家可以爲臺灣人民提供類似的選擇。經濟移民計劃並不完美,但臺海戰爭即使主要依賴人工智慧精準彈藥,仍可能造成大規模傷亡,相較之下,這個計劃仍是一個可行的替代方案。

經濟移民計劃的危險在於,這可能成爲一種自我實現的預言。一旦中國得知臺灣計劃遷離部分領先企業的關鍵核心,便可能會先發制人,對臺灣發動攻擊以阻止這項計劃。然而,根據解放軍向習近平的報告,最快也要到2027年才能準備好對臺灣發動成功的攻擊。因此,這項計劃能實踐的時機非常有限,實際上就在未來幾年內。時間至關重要。

關於解決臺灣問題的民主與專制僵局,還有另一種方案,與上述移民選擇相關。這一情境可借鑑1993年捷克斯洛伐克和平分裂爲捷克共和國和斯洛伐克的先例。當時,捷克斯洛伐克內部的兩個族羣領導人並未訴諸全民公投,而是召開一系列秘密會議,討論並解決了各自在社會、政治與經濟問題上的分歧,最終達成協議,選擇分道揚鑣。結果,捷克斯洛伐克的人民某一天醒來,便發現自己所屬的國家已經變成了捷克共和國或斯洛伐克。

類似地,北京與臺北的領導人可以在秘密會談後達成協議,宣佈臺灣將在協議簽署後第五年迴歸中國。然而,爲了顧及不願留在臺灣的居民和企業,中國將承諾回購所有這些公民及企業的資產,包括房屋、土地、企業等。資產價格將依據宣佈協議前一日的市場價格或協議宣佈後一年內的市場價格(取較高者)來計算。這樣一來,臺灣公民有一年的時間可以評估移居其他國家的機會,並決定要不要離開。

在宣佈協議的第二年內,將確定最終資產回購價格,臺灣公民需在該年年底前表明要留下或離開。若選擇離開,中國需在第二年年底前將資產回購款存入由中立國(如瑞士)管理的第三方信託帳戶。若中國未能按時完成付款,協議將作廢,中國需永久放棄對臺灣的主權聲索,臺灣將有權宣佈獨立,並與美國簽署共同防禦條約,或加入當時可能已成立的「GATO」或「PATO」聯盟。若中國按時完成信託存款,臺灣的主權將按原定計劃於協議簽署後第五年移交給中國。(三之二;摘自天下文化《冷戰2.0》;更多精彩內容請下載《翻爆》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