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論廣場》併購 臺灣應有備和方案(黃齊元)

賴清德總統下週就職滿週年,17日播出他接受「敏迪選讀」網路頻道專訪。(取自敏迪選讀)

賴總統最近接受專訪時以「併購」比喻兩岸談判,他說:「中國是比較大的公司,臺灣是比較小的公司,如果說你要並我的公司,你要提條件,不是臺灣提條件」。但他也提出對岸談判前提爲「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臺灣人民對此不能接受。

這是賴清德過去從未有過的論述,應非口誤。以往蔣經國主政下曾提出兩岸「不接觸、不談判、不妥協」的「三不政策」,但賴總統突破了前兩點。

爲什麼會有這樣的改變?因爲情勢比人強,我們面對的是一位不喜歡戰爭的美國總統,川普追求和平並非基於意識形態,而是商業利益。在短短1周內,川普徹底改變了中東格局,讓3個富國和美國完成數兆美元的交易,解除對敘利亞的管制,並強迫伊朗同意簽署核協議,這一切都不顧美國盟友以色列的強烈反對。

川普已表示願意到中國去見習近平。中國是美國戰略上最強大的對手,但也是商業上最重要的夥伴。參考川普在中東驚天動地的談判技巧,他一定會把商業和戰略連結起來。賴總統不是不瞭解這個壓力,他釋放「併購談判說」可能是在帶風向、試水溫。

併購主要憑實力,但成功也需靠技巧和運氣。10年前臺灣封測龍頭日月光閃電投資同業矽品部分股權,引發臺灣商戰史上最轟動的併購大戰,最後雙方和解,以共組「產業控股公司」收場,各退一步。

大陸曾表示,臺灣只要不搞獨立,什麼條件都可以談;特斯拉執行長馬斯克預測大陸可能同意讓臺灣成爲一個比香港更自由的特別行政區。臺灣必須思考未來兩岸共存的情境,如果我們還在推演戰爭的可能性、幻想美國會對抗中共而不惜一戰,那就太天真了。

問題是如何才能達到理想結局?從俄烏、以哈戰爭經驗來看,弱者註定被犧牲。今天西方國家自顧不暇,不希望介入兩岸衝突。從臺灣內部來看,不管是在野黨或執政黨都不可能主動提出和談,最可能是由美國介入調停,但這對臺灣並沒有好處,從烏克蘭和迦薩的例子可知川普會藉機大撈一筆。

今天大陸根本不願和臺灣執政黨談判,兩岸溝通橋樑已斷,未來臺灣命運取決於美中的態度。川普只在乎賺錢,習近平可能以創意商業提案和美國交換利益。川普已和中國達成初步和解,並讚揚大陸開放市場,表示這對「統一與和平」非常有利。習近平若聰明,應在此刻向川普提出「兩岸和平協議」。

川普第一任期內在中東簽署《亞伯拉罕協議》,促成阿拉伯國家和以色列和解,此次又達成更雄偉的「中東大和解」。臺灣應瞭解川普的思維及國際局勢,一昧「跪美」對臺灣並無助益。兩岸和平統一的進程並非我們能掌握,但臺灣至少應開始「備和」!(作者爲臺灣併購與私募股權協會創會理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