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國際醫療3困境:簽證難拿、行銷不足、人才有限

臺灣國際醫療產值雖緩慢回升,但礙於中國大陸來臺的醫美、健檢團,疫後至今遲未開放,讓專家直言,臺灣國際醫療若要重返榮景,並彌平陸客團的市場缺口,除了要開拓新局,也得改善現行國際醫療的三大困境,簽證流程繁瑣、醫療行銷不足、獨門醫療技術人才有限等,全面改善才有機會重回二○一九年近一九○億元的國際醫療產值。

臺灣醫療健康產業卓越聯盟基金會執行長吳明彥說,各國皆在發展國際醫療,面對全球競爭,臺灣核發的醫療簽證流程並不友善,若要收治來自巴基斯坦的病患,患者須親赴中東面試,才能進一步申請醫療簽證,這對急須就醫或重症患者而言,只會增加選擇其他國家就醫的意願。

吳明彥說,政府可考慮讓收治外籍患者的醫院出具擔保證明,或是外交部改用視訊面試等方式,簡化流程,增加外籍患者來臺就醫的便利性。

再者是,臺灣國際醫療行銷宣傳長年採「保守策略」,讓臺灣就算有首屈一指的醫療品質,也沒辦法讓全世界知道,吳明彥認爲,外交部與觀光署應編列預算宣傳,拍攝類似治療紀錄片,以「病人說服病人」的方式於國際平臺播送,提升臺灣醫療的國際能見度。

第三個困境是,臺灣的獨門技術人才有限,像是長庚醫院整形外科的治療手汗症團隊,在國際間名聲響亮,患者從世界各地而來,目前要預約治療都得等到二、三年後,吳明彥說,這不是個好現象,並非每位患者都能久候,籲政府應有計劃地培育第二、三個醫療團隊,分散醫護負擔並提高服務量能。

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副院長王偉表示,過去陸客來臺醫美、健檢的盛況不再,如今自大陸來臺就醫僅剩以人道主義考量的援助醫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