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醫學 昔日明星醫療股,這次能否迎來困境反轉?
你以爲醫院人口絡繹不絕,就一定是個穩賺不賠的好生意麼?這家坐落大西北的國際醫學(000516.SZ)自從18年聚焦醫療之後,就連虧7年(扣非淨利潤口徑)。
作爲西北醫療航母,手握全國首個民營三甲醫院優質資產,退市風險較低,20年11月我研究它的時候也是這麼想的,並寫了一篇它的文章“它拍了拍馮柳的肩膀說賭不賭?”在文末評價了他符合馮柳的選股法則。寫完後股價翻了2.7倍。
事後再看,的確有很大博弈成分,賭他上市民營三甲醫院的稀缺性,以及當年ST規則下公司有保殼行動,加上資金以及當時熱門的醫美概念加持,使其市值最高曾接近490億。如今市值僅138億,再次回到當年關注價位,不像之前,國際醫學現在手裡的牌並不多,但此次似乎距離真正的業績反轉似乎更近了,但還是讓子彈飛一會。
一、主營業務介紹
國際醫學在1993年就上市了,是陝西省首家A股上市公司,最初是零售業務起家,2018年公司把零售業務出售給銀泰百貨,徹底轉型聚焦醫療,2020年、2023年公司陸續剝離了幹細胞醫療資產和商洛醫院。目前,公司擁有“西安高新醫院+國際醫學中心醫院”兩大核心資產(23年收入合計佔比98%),同時設有腫瘤、輔助生殖、康復醫療、醫美整形、質子治療等多個高附加值專科,以綜合醫療+特色專科雙輪驅動,深耕西安(收入佔比98%以上),輻射中西部。
醫院主要通過門診、急診、手術收入盈利,它的成長性及估值溢價來源於醫院擴建、全國性擴張,通過增加牀位和就診人數來擴大營收規模,核心業務指標包括急診/門診服務量、住院服務量、手術量、牀位數。
在當下AI醫療火熱的背景下,雖部分券商認爲AI賦能可能改變醫院商業模式,帶來數據增值收入,但從公司公開信息來看,“醫療+AI”臨牀應用探索主要在影像輔助診斷、臨牀輔助決策、智能質控等方面落地,目前更多起到降本提效作用。
對其主要業務分析如下:
一、醫院業務
1、國際合作彰顯實力:2021年底,西安高新醫院和西安國際醫學中心醫院與“世界最佳醫院”排名第一的妙佑醫療國際簽約,成爲其聯盟成員醫院,是當前唯一一家妙佑醫療中國成員的A股上市公司,說明了一定的醫學實力,就看未來在醫療資源和能力上,如何得到國際診療賦能;
2、牀位規模與佈局:西安高新醫院是三級甲等醫院,分一期、二期,一期運營多年,經營穩健,20年12月二期投入運營,新增牀位692張,共計牀位1500張,部分時候增加牀位到1700張;西安國際醫學中心醫院19年建成並投入運營,規劃牀位5037張。2023年1月北院區開始試運營,北院規劃牀位3600張,南北園區牀位合計8637張;
3、核心業務數據表現:從2023-2024年上半年核心業務數據來看,兩家醫院在2023年均實現顯著增長,西安國際醫學中心醫院增速更爲迅猛。西安高新醫院牀位利用率較高,接近滿負荷;中心醫院則不足50%。2022-2023年,高新醫院單牀產出分別爲66-80萬,中心醫院爲71-77萬,與頭部三甲醫院有差距,但與頭部民營專科醫院單牀產出水平相當。此外,除西安外,外地診療比例能達30%以上,中心醫院該比例達39%。
4、經營情況分析:2023年,高新醫院和中心醫院對公司收入貢獻度分別爲32%、66%。利潤端方面,高新醫院一期項目在2015-2019年能保持26%左右的毛利率,14%的淨利率;二期項目因疫情、停診等突發事件,經營不穩定,2023年恢復常態運營後扭虧爲盈,2024年淨利率有所提升,當前牀位滿負荷利用,需關注淨利率能否恢復到一期水平。中心醫院牀位利用率雖未達滿負荷,但單牀產出不輸運營多年的高新醫院,且近3年處於不斷減虧狀態。若按現有單牀產出77萬計算,牀位利用率達100%時,能帶來66億左右的營收規模,較2023年收入規模翻倍。
二、特色專科業務
1、輔助生殖:陝西省僅6家IVF持牌機構,2022年公司獲得IVF資質,獲批開展常規體外受精胚胎移植及卵胞漿內單精子顯微注射技術(第一代IVF/第二代ICSI-ET),年承載量4萬週期(全國TOP3),高於港股錦欣生殖的3.6萬週期。陝西將IVF納入醫保報銷落地後,會帶來業務增量。按單週期3-4萬元測算,滿產將貢獻12-16億收入,給公司帶來26%-35%的業績增量。參照港股錦欣生殖近2年穩定在12%-13%左右的淨利率及15倍PE,公司產能即使充分利用,最多也就20億市值貢獻;
2、質子治療:質子放療是世界先進的腫瘤放射治療手段之一,具有治療精準、副作用小、患者生活質量高等優點,被譽爲“腫瘤定向爆破神器”。公司是全國第6家、西北首家獲批質子放射治療系統的機構,在腫瘤放射治療領域具備領先優勢。根據公開信息,2025年底前投運,據券商預計,單療程收費約30萬元,首年預計服務1000例,貢獻約3億收入。
三、財報點評
民營醫院並不是一門賺快錢的生意。前期需要較大的資本開支興建醫院,購買設備,後期通過門診、住院及手術收費回收成本。
公司的資產結構也體現了重資產投入,佔比較高的資產依次是固定資產(佔比70%),應收款項(7%)、無形資產(6.8%)。變化較大的是前兩項,固定資產從2019年的45%提升到24年三季報的70%,應收款項從佔比1%提升至7%。
19年-20年,公司進行大規模擴張,在建工程顯示公司依然在21年-22年擴張,但部分項目沒達產。
鉅額折舊計入公司成本,導致毛利率爲負數。
不過,從固定資產的週轉情況來看,雖然較2018年大幅下降,但從23年開始,總體在提升。
負債結構中,公司以金融負債爲主,長期+短期借款最新爲37.48,其中,一年內到期的借款合計13.76億,而公司賬上貨幣資金4.27億,公司最新資產負債率67%,流動比率只有0.37,資金壓力較大。
鉅額折舊及負債共同擠壓了公司的利潤空間。
通常來說,國內民營醫院的利潤率在10%~20%之間,如果運營不佳,這個數據或許是個位數,甚至虧損。從時間維度上來看,民營醫院實現平衡現金流的時間週期在3~5年,回收成本的時間爲7~10年。
根據同行上市公司的經營經驗來看,基本是要3-4年才能盈虧平衡,比如眼科醫院愛爾眼科、骨科醫院覽海醫療經營一家醫院,實現盈虧平衡基本是要3-4年。按照這個節奏,公司實際進度不及預期。
從經營情況來看,19年到23年,公司收入規模增長了4.66倍,年均複合增長率爲46.93%,成長性很不錯。
但累計實現歸母淨利潤卻是虧了27.26億,最近5年都是虧(扣非口徑),虧損的原因主要是毛利率不穩定及高企的財務費用。
20年-22年毛利率表現不穩定,23年-24年三季報開始轉正。
公司期間費用率總體呈下降態勢,逐漸體現規模效應。從期間費用明細看,管理費用率中間年份有較大提升,最新已降至2018年水平,主要問題在於財務費用率較高。
較好的跡象是24年歸母淨利潤已經是連續四個季度環比增速爲正,正不斷減虧。
根據公司財報,近幾年虧損除2020年疫情防控、2022年停診一個季度等偶然因素外,主要是收入增長難以覆蓋較高的運營成本和財務費用,公司需通過提高醫院牀位利用率、診療量爬坡以及提升運營效率來改善。
公司雖然沒有利潤,但是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尚可,21年-24年各期均爲正,最近幾年都在擴張,導致自由現金流爲負數,但也在減虧,意味着將逐漸結束擴張期。
股價及估值
20年7月至21年6月,公司股價翻倍,主要是公司賣資產保證業績盈利的預期,其次就是資金因素。2020年7月國際醫學發佈折價定增預案,基金和外資成爲主要買家,並在三季度進入前十大流通股東,同時加上幾百家機構密集調研,在“公募一哥”張坤”明星基金經理加持下,加上當時火熱的醫美與三胎概念,公司股價翻倍,市值增長到400億左右。
之後便隨着大盤、板塊調整,在業績不斷虧損情況下,股價回落,公司股價跟醫療服務板塊走勢一致,但彈性好於板塊大部分個股。
此外,就國際醫學而言,行業層面的因素影響大過於其本身的α,比如AI醫療、醫美、輔助生殖等利好影響會提振股價,基本面改善也會在股價中有所體現,但受板塊整體壓制,表現並不明顯。
根據券商盈利性預測,公司到26年會實現扭虧爲盈,對應的PE估值達97.5倍。
公司當前PE(TTM)處於過去10年98.12%分位,仍然有所高估。
考慮到公司近年經營虧損,用PS估值,當前PS(TTM)爲2.82,處於過去10年20.86%分位,相比愛爾眼科、通策醫療的6-7倍PS,公司在全國性擴張邏輯上存在差距。
但就PE、PS來說,公司較可比公司相對高估,意味着市場對公司的成長給予了較高預期。
從安全邊際看,參考公司2022-2024年股權回購均價,在5.22-5.86左右,公司最新一筆1-1.5億的回購只完成了5743萬,股權激勵價爲5.86元,股東質押價在7.42元,去年以來高管增持價在4.26元-6.65元之間。
風險提示與關注
1、負債壓力及財務費用解決
2、核心業務指標跟蹤:牀位使用率情況、診療量、外地患者就診人數佔比及異地擴張情況;
3、輔助生殖、質子治療的商業化落地情況,能否爲公司帶來預期業績增量;
4、醫療板塊整體估值水平擡升、公司業績拐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