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賣子回血”反“失血”,塞力醫療AI轉型能否再獲“生機”?
逾期一個多月後,塞力醫療終於收到了部分逾期的股權轉讓款。
塞力醫療7月28日公告稱,經過前期催收,容大致遠貳號(福建)創業投資合夥企業(下稱“容大貳號”)近期向公司支付了420萬元已逾期的款項。去年9月,該公司將一家子公司51%的股權,轉讓給了容大貳號。按照約定,逾期的這筆轉讓款,本應在今年5月底支付。
由於淨利潤連年虧損,塞力醫療從去年9月開始,連續出售多家子公司股權,但目前經營、資金壓力依然未能解決,反而導致營業收入大幅下降。今年上半年,淨利潤最多預虧超 6600 萬元,虧損幅度同比增加10倍以上。今年6月底,評級機構已將其主體信用評級,從BBB-降至BB+。就在幾天前,可轉債觸發贖回條件時,該公司還放棄了提前贖回權。
爲了走出困境,該公司嘗試通過發展“AI醫療”,找到新的增長點。只是,在主業低迷、資金緊張的情況下,該公司的這一願望能否實現?
收回逾期款資金仍緊繃
按照塞力醫療披露。該公司此前已經收到1750萬元的股權轉讓款,加上此次收回的420萬元,容大貳號尚待支付的轉讓款爲930萬元。
與此次股權轉讓款相關的交易,發生在去年三季度。根據披露,2024年9月,容大貳號以3100萬元的價格,受讓了塞力醫療控股子公司阿克蘇詠林瑞福電子科技有限公司(下稱“阿克蘇詠林”)51%的股權。按照雙方約定,轉讓款分5期支付,後兩期的金額分別爲620萬、930萬元。前3期轉讓款支付後,今年5月底支付第4期時部分逾期,只支付了620萬元約定金額中的200萬元。因此,此次支付的420萬元屬於逾期付款。
就在不久前,塞力醫療放棄了可轉債的提前贖回。
今年以來,該公司股價持續上漲,從最低時的7.22元,上漲到7月29日盤中最高的33.53元,累計漲幅接近370%。而在7月1日至21日間,該股的收盤價,已滿足連續30個交易日中,至少15日收盤價不低於轉股價130%的提前贖回條款。但該公司決定,不行使提前贖回權,且未來3個月內也不行權。
塞力醫療上述可轉債,最初在2020年9月發行,募資金額5.43億元,存續期爲六年,轉股起止日期爲2021年3月1日至2026年8月20日,初始轉股價格爲16.98元/股。經過多次調整、下修後,目前轉股價爲12元/股。
塞力醫療的資金,處於非常緊張的狀態。財報顯示,截至今年3月底,該公司貨幣資金餘額僅有1.67億元,同期的短期借款卻達3.1億元。就在6月份,該公司還將不超過3.25億元的閒置募投資金,用於補充流動資金。
鑑於該公司的經營、財務等狀況,6月28日,中證鵬元已將“塞力轉債”的主體評級,從BBB-降至BB+,債項評級則維持BB+。調整後,“塞力轉債”不可作爲債券質押式回購交易的質押券。
虧本出售盈利子公司“失血”
今年上半年,塞力醫療的業績出現斷崖式下滑。該公司披露,預計上半年淨利潤虧損5500萬元至6600萬元,虧損幅度較上年同期增加1053%,爲上市以來最差中期業績。
該公司的淨利潤,已經連續多年虧損。財報顯示,2021年至2024年,該公司淨利潤分別虧損0.49億元、1.54億元、1.59億元、2.09億元,累計虧損金額達到5.7億元左右。
爲了緩解困境,該公司多次出售子公司。除了阿克蘇詠林,該公司還在去年10月以7200萬元的價格,轉讓了武漢匯信科技發展有限責任公司(下稱“武漢匯信”)80%股權。兩個月後,又作價2480萬元,轉讓了內蒙古塞力斯醫療科技有限公司(下稱“內蒙古塞力斯”)51%的股權。其中,轉讓阿克蘇詠林、武漢匯信都是虧本脫手,轉讓價較收購價格虧損了6464萬元。
轉讓的這3家子公司,營收、淨利相對較好。半年報顯示,2024年上半年,阿克蘇詠林、武漢匯信、內蒙古塞力斯的營收分別爲1913萬元、4450萬元、1.89億元,淨利潤爲1197萬元、309萬元、747萬元。
然而,轉讓3家盈利子公司,不僅沒有改善現金流,反而加劇了塞力醫療業績失血。由於上述公司股權轉讓後不再並表,導致塞力醫療今年一季度營收大幅下降。該公司在一季報中稱,受轉讓三家子公司股權影響,公司當期營業收入同比減少了1.27億元、毛利下降約1600萬元。
轉型“醫療AI”前景難料?
塞力醫療現金流吃緊,與主營業務連年虧損有關。該公司的主要利潤來源,是集約化體外診斷(IVD)業務,但該業務今年營收大幅下滑,集約化醫用耗材供應鏈管理(SPD)業務營收雖保持增長,但因利潤微薄,難以填補IVD業務收縮缺口。
根據披露,2022年至2024年,該公司IVD業務營收分別爲10.41億元、7.19億元、6.05億元,同比下滑16.43%、30.9%、15.87%,毛利率爲23.34%、23.95%、23.66%;SPD業務營收6.89億元、7.41億元、8.17億元,同比增長—0.55%、7.55%、7.41%,毛利率爲9.96%、9.9%、10.31%。
在傳統主業深陷泥潭之際,塞力醫療試圖通過“AI醫療”,找到新的增長點。該公司在年報中提到,正與合作開發精神疾病診療數字化系統,並計劃佈局腦科學大模型、罕見病大模型等前沿領域,試圖打造“AI+醫療”的新增長曲線。
業內人士認爲,醫療AI賽道的特性,決定了需要鉅額資金投入和漫長培育週期,從技術研發到產品註冊審批,再到醫院端商業化落地,往往需要3-5年時間,且單病種AI系統研發成本動輒數千萬元。
而塞力醫療的財務狀況,能否支撐存在轉型所需巨大資金需求存在疑問。截至今年3月底,該公司貨幣資金餘額僅1.67億元,且經營性現金流淨額爲負。而另一方面,該公司尚未披露AI醫療業務的具體收入數據,也未公佈任何已落地的商業化項目。
不過,市場對概念的反應卻頗爲靈敏“敏感”。儘管基本面持續惡化,但在“AI+醫療”、“創新藥”概念的催化下,塞力醫療股價年內已暴漲364%,截至7月29日收盤,仍處於31.62元的高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