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登革熱防疫經驗 他國可借鏡
登革熱在東南亞至今仍廣泛地呈「地方性流行」(endemic),影響兒童健康甚鉅。近兩年全球疫情在南美飆升,臺灣經驗正可協助他國防疫。
臺灣自1987年解嚴後,首度於臺南、高雄與屏東爆發第一型登革病毒引起的跨縣市登革熱大流行,時任衛生署預防醫學研究所流行病學組組長,以曾在印太區美國海軍醫學研究中心(NAMRU Indo Pacific)累積蚊媒傳染病研究經驗,主導建立「輕症與重症病例全面通報」的監測體系,此有別於東南亞「高度地方流行」(hyper-endemic)國長期僅通報「重症」,奠定我國以「實驗診斷」爲核心的科學防疫基礎。
事實上,臺灣在登革熱成功防疫經驗,有四強項值得他國借鏡:
一、整合偵測提升公共衛生效益。防疫成功首重「早期偵測」。然而,登革病毒感染者中有許多「不顯性症狀感染者」,未發病卻仍帶病毒,能經斑蚊傳播他人,所以僅靠病患通報,會有漏網之魚,致登革病毒持續在社區傳播擴大疫情。臺灣採臨牀病例通報、登革病毒血清抗體偵測、病毒偵測、病媒蚊偵測及環境偵測五箭齊發的「整合偵測」,不但及時掌握流行的登革病毒血清型,也能揪出未發病的隱性感染者。同時針對病媒蚊密度高風險區的蚊與環境出擊,能有效阻斷傳播鏈。
臺灣登革偵測的特殊處是由防疫實務精益求精。早年推動「半主動偵測」(semi-active surveillance),即社區出現首例本土病例時,立即對與此病例有流行病學關聯性的接觸者(如鄰居、同學、同事)及足跡重疊者(同觀光景點/晨操公園/夜市等),逐一採血檢測登革病毒IgM抗體,若發現抗體陽性者,馬上疫情調查全盤找出「感染源」,此積極偵測較往昔僅仰賴醫師通報的「被動偵測」,讓臺灣至今免於步入如東南亞多國終年有登革熱的「地方性流行」。
2016年在屏東、高雄建立「風險因子爲基石」的數位登革偵測系統(digital surveillance),納入每日天氣數據(如氣溫、累積雨量)、地勢低窪區等因子,提升防疫效能。結合感染者數位軌跡或活動史資料進行比對,能算村裡風險分數。高雄市更將環境髒亂、乾淨陽性水溝、屋內地下室積水處、資源回收處、屋檐溝等病媒蚊孳生處,作爲例行精準防疫查覈依據。
臺南在2023年大流行後的次年全無本土病例,關鍵在流行季之「前」,積極動員社區鄰里長,徹底執行「病媒蚊孳生源清除」,此策略比「半主動偵測」,更具公共衛生效益。在星星之火,主動趕盡殺絕蚊媒,杜絕後患。
爲了向下紮根,高雄市近年推動「社區」診所的「類登革熱與發燒症候羣發生率變化」的監測,機場入境的不明發燒旅客續追蹤至社區,又即時掌握各鄰里的「類登革熱病例」是否有攀升趨勢,察看病媒蚊等相關風險因子,以防疫全貌提早前瞻掌控疫情走向。
二、以流行病學發現結果協助防疫。探研1998年臺南、2001至2002年高雄及2009年高雄的登革重症,發現若防疫初期失守,經人-蚊-人傳播而擇選複製力強的登革病毒,致流行中、後期易增登革重症。因此一旦發現病例,首要防疫目標是迅速阻斷病毒傳播,期達快速降低重症/死亡病例。
此外,由地理資訊系統(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 GIS)與統計分析,知防疫宜優先聚焦在有登革熱羣聚病例與人口密度高處,尤其是高齡人口數大的高風險區。換言之,在登革病例呈時空聚集熱區的高危險羣的防疫格外重要。
三、改進病媒蚊偵測。臺灣過去習於仰賴布氏指數評估病媒蚊密度,惜此法對人病例流行的預測力低。2015年臺南、高雄等地大流行後,習新加坡之長,以誘卵桶監測病媒蚊變化,並以地理資訊系統繪製病媒蚊/病例/不同血清型登革病毒的分佈圖,讓防疫人員即時掌握病例與病毒及環境的時空動態。
在防疫人力不足時,佐以國家蚊媒傳染病防治研究中心的「海豹部隊」專業團隊及無人機、下水道機器人噴藥、監測,有效涵蓋可能的盲區。
四、評估防疫的有效性。當疫情規模過大時,地方防疫人員往往疲於奔命,依臺南2015年的成功評鑑防疫經驗,以最小統計區的「裡」爲每週追蹤評估,一旦某裡的病例數未降,即刻追查未發現的感染源,因此在該年冬季降臨「前」,防疫已成功達標。
綜言之,臺灣的登革防疫經驗可助他國降低重症與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