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山之石-借鏡德國數位療法經驗:臺灣醫療創新的未來藍圖

圖/freepik

數位療法正引領全球醫療體系進入新時代,德國憑藉《數位化創新醫療服務法》(DiGAV)和「快速通道」機制,成爲全球數位療法市場領跑者,市佔率達70%。該政策讓數位療法產品在療效證據尚不完全的情況下,也能在最短三個月內獲得爲期12至24個月的暫時性健保給付,大幅降低新創產品市場進入門檻。

德國的成功展現在其對數位療法評估的多元化視角。除了直接治療效果,德國更重視數位療法對醫療流程和結構性改善的潛力,例如提升患者自主性、健康識能,以及減輕醫護人員負擔等。CANKADO的PRO-React Onco App便是典型範例,儘管無法直接治療癌症,但因能協助患者更好地管理自身健康狀況而被納入DiGA給付範圍,充分表現德國「以人爲中心」的現代醫療理念。

德國及至2023年9月,已開立超過37萬個數位療法處方,涵蓋心理健康、偏頭痛、糖尿病、乳癌等多種疾病。數位療法市場展現強勁成長動能,12家納入DiGA給付的業者成功募資超過6,400萬歐元,自2019年至2023年間相關廠商的員工數平均年成長率高達50%。德國醫療專業人員對數位療法的接受度普遍較高,認爲其在治療、輔助治療和疾病預防方面具有顯著優勢,甚至能增強醫病關係。

在資料治理方面,德國《健康資料使用法》於2024年生效,在確保個人隱私的前提下,允許研究機構獲取匿名化的健康數據,用於藥品和醫療設備的研發。隨着人工智慧特別是生成式AI的快速發展,資料倫理問題變得更加複雜,AI可能產生「幻覺」導致不實資訊,因此確保患者對其資料擁有知情同意權和選擇退出的權利,是建立公衆信任的基石。

臺灣的數位療法發展至今仍面臨法規、給付制度等挑戰。借鏡德國經驗,臺灣可以從五個方向着手,加速數位療法發展。

首先,建立快速通道給付途徑。將目前針對CAR-T細胞治療的暫時性支付「沙盒」概念擴大到數位療法,提供明確的暫時性給付途徑,降低市場進入門檻。

其次,採用多元效益評估。評估數位療法不應僅關注療效,更應將其對醫療流程效率、醫護負擔、患者自我管理能力等多元效益納入考量,尤其是在心理健康或偏遠地區醫療可近性改善方面。

第三,制定價值導向定價。數位療法的定價不應僅考量開發成本,而應納入市場導向、成本導向、價值導向等多元因素,依據對付費者的認知價值和增量成本效益比進行評估。

第四,強化資料治理。建立完善的資安防護與個人資料保護法律框架,確保資料傳輸加密、定期風險評估,並明確界定資料使用權限與責任歸屬。

第五,促進跨領域合作。推動科技業、醫療業、照護業與金融業等跨領域整合,共同打造健全的數位健康生態系統,鼓勵創新團隊利用AI等新興科技開發創新產品與服務。

臺灣是有機會在全球數位醫療競賽中佔據重要位置。當民衆能夠透過手機應用程式進行心理健康治療、慢性病管理或復健訓練時,這不僅意味着醫療服務的便利性提升,更代表着「以人爲中心」的智慧健康新時代的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