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超高齡來襲 專家:借鏡日本健康保險經驗
臺北醫學大學管理學院與日本醫療顧問「株式會社日本經營」今天舉辦臺日醫療合作論壇,共探少子高齡化挑戰與對策。記者廖靜清/攝影
受到少子化影響,未來勞動人口會愈來愈少,加上超高齡社會,臺灣愈晚出生的新世代,可能扛不起健保未來。全民健保邁入第30年,面臨改革的重要關鍵時刻,臺北醫學大學管理學院與日本醫療顧問「株式會社日本經營」今天舉辦臺日醫療合作論壇,交流兩國的健保制度、醫院經營與數位醫療發展。
北醫大管理學院院長郭乃文表示,臺灣與日本的醫療體系都面臨相同的挑戰,包含人口高齡化、醫療人員不足。而超高齡社會引發的醫療照護需求與費用急速增加,雖然兩國都有完整的全民健保,臺灣雖尚無長照保險,應站在宏觀及長遠的角度來看,建構財源穩定、完善永續的財務制度。
北醫大衛生福利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李伯璋說,日本醫療照護做得非常好,包括分級制度嚴格、社會保障制度健全。綜觀國內目前的困境,臺灣全民健保面臨醫療資源總額上限、慢性病長期用藥浪費與醫療人力壓力等挑戰。他認爲,應透過合理部分負擔、分級醫療、教育紮根實現系統韌性。
李伯璋指出,日本正逐步調整老年醫療負擔制度,應對未來養老服務問題,臺灣也應該針對人口老化調整財務分擔機制。例如,近年藥費支出佔比上升,診療費與處置費佔比下降,需檢討費用結構與資源配置。他說,臺灣健保支出有70%爲門診輕症、30%爲急重症治療,代表點值低落、亂象漸生。
李伯璋認爲,臺灣健保便宜又大碗,長期扭曲成本結構,恐造成醫療品質的下降。這部分可借鏡日本「漸進式部分負擔改革」的經驗,政府應重新檢視醫療人員的工作條件、報酬與健保制度永續性的動態關係,並全面推行「按績效給付」(pay-for-performance)制度,同時納入合理的使用者分擔費用策略。
株式會社日本經營課長近藤瑛佑表示,日本擁有世界最高平均壽命,得益於全民健保制度(UHC)、自由就醫高度可近性。但因爲高齡化與勞動力萎縮,醫療體系面臨財政與人力資源瓶頸,日本醫療體系同樣面臨財政與人力不足的瓶頸,醫療界也掀起改革風氣。
近藤瑛佑分析,日本一年約有47兆日圓的醫療支出,依賴結構性評價方式,如醫療人力配置等設計診療報酬,導致效率受限。目前推動中的「地域醫療構想」與DPC/PDPS支付制度旨在整合病牀功能、改善住院醫療與推動早期出院,但仍受限於退場機制不足與制度更新速度緩慢。
臺日在人口結構與醫療壓力面臨相似挑戰,針對2040年以後的高齡社會,日本正轉向以數據驅動的自治治理,藉由整合保險者角色、提升費用效益分析、促進地區醫療整並以確保制度永續。
北醫大衛生福利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李伯璋表示,應嚴格落實分級醫療制度,避免造成資源浪費。記者廖靜清/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