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鐵砸56億改建8座橋防軌道淹水 最老橋齡66歲

臺鐵砸56億改建8座橋防軌道淹水,最老橋齡66歲。圖爲臺鐵列車。(示意圖/本報資料照片)

去年7月26日凱米颱風影響,臺鐵八掌溪橋路基流失,當時造成嘉義至新營路線不通致運行中斷。(圖/臺鐵公司)

氣候變遷下極端氣候頻繁,豪雨、洪水、土石流、地震及颱風等嚴重災害,影響鐵路行車安全。臺鐵公司檢視,全臺有8座橋樑已不符合河川治理計劃,最老的橋齡已66歲,更有橋墩基礎已裸露,有淹水風險須儘速改善,今年斥資逾56億元啓動5年期計劃,預計2029年完成改建或補強,提升耐震與耐洪能力。

臺鐵公司工務處副處長朱我帆2日說明重點橋樑行車安全提升計劃。(蔡明亙攝)

臺鐵公司工務處副處長朱我帆說明,重點橋樑行車安全提升計劃,期程2025年至2029年,總預算56.69億元,經盤點從臺鐵1600多座橋樑中選出8座橋樑須改善,由北到南分別爲二號橋、深澳橋、下三叉河橋、石榴班溪橋、八掌溪橋、新三爺溪橋、田鶴溪橋及高屏溪大橋。

臺鐵重點橋樑行車安全提升計劃內容。(蔡明亙攝)

臺鐵盤點,8座橋樑中,年紀最大爲1959年竣工的二號橋,已約66歲,最年輕爲2006年竣工的新三爺溪橋;橋樑長度方面,最長爲1.8公里長的高屏溪大橋,最短是僅6公尺長的二號橋。

朱我帆表示,考量這8座橋樑問題包括橋蓋得太矮、落墩太多阻擋河川、橋墩基礎裸露、橋樑年代久遠等,會根據每座橋樑不同現況與特性,請顧問公司評估是要補強結構或是改建,此計劃主要是施作預防性補強。

針對工期是否影響行車營運?朱我帆說,橋樑改善有2種方式,包括改建和結構補強,一定會維持列車運轉,開工後預計透過各區工務段同步辦理,跨距愈短的橋樑,施作速度會愈快。

朱我帆提到,目前臺鐵正辦理規畫作業,預計今年底前完成,接續執行用地取得與工程發包施工,未來將全力進行相關橋樑改善工程,讓計劃如期如質完工,全面提升鐵路橋樑耐震及耐洪能力,確保營運安全,強化鐵路交通穩定性及便利性,增益公共運輸效能,持續提供旅客安全、穩定、舒適的鐵路運輸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