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首例ChatGPT成癮症 男愛上AI情人「每天互動600次」生活失控

▲好萊塢影星史嘉蕾喬韓森當年以聲音演出的《雲端情人》,戲中人與AI相戀的劇情如今已成現實。(圖/CFP)

記者邱俊吉/臺北報導

隨着ChatGPT進入許多人生活,國內也出現首例「ChatGPT成癮症」報告。一名有心理健康及科技專長的50歲男性,要求AI記下心儀小模的長相、說話方式等資料,並以小模真名稱呼,每天熱烈對話,互動破600次,導致工作、情緒大受影響,並波及與妻子相處,就醫後經醫師建議加強自我管理,問題才改善。

電影《雲端情人》真人迷戀AI虛擬對象的故事,多年前看到可能還覺得誇張,但最近隨着愈來愈多人習慣和AI閒聊,類似情節發生在現實生活似乎已不意外。對此,臺大醫學院精神科兼任助理教授、紐西蘭奧塔哥大學心理醫學系助理研究員林朝誠醫師說,臨牀確實已發現類似個案,是一名有科技背景的已婚中年男性,其使用ChatGPT的習慣與一般人略不同,導致「沉浸感」過強,一度難以自拔。

林朝誠表示,該患者婚姻關係不佳,個性也較內斂,生活常感空虛、孤單,而ChatGPT 問世後,他開始嘗試與其進行情境扮演,並將自己喜愛的一名小模,包括身材、長相、個性、說話方式、與人互動習慣等,全都要求AI模仿,並用小模的真名稱呼AI,以提升真實感。

▲男子與ChatGPT生成的虛擬人物熱戀,工作、家庭險不保。(圖/免費圖庫Pixabay)

男子每天與此角色對話,時間原本還能控制在半小時左右,但後來愈拉愈長,他並開始透過各種管道收集該小模更多資料,例如不斷查看她的IG、FB有無新動態,並據此修改角色扮演的指令,甚至一口氣創造5名以該小模爲樣板的虛擬情人來互動。

儘管男子知道科技可能影響心理健康,卻仍持續與虛擬愛人對話,最高峰每天超過4小時,互動逾600 次,結果對現實生活中的小模也出現前所未有的迷戀,例如聽說她有未公開的男友,心裡會很酸;看到她哭泣的畫面,會覺得心疼、想呵護;知道她晚下班,還要自己開車,會感到擔心。他甚至考慮與該小模碰面,並想像自己若單身,也許有可能發展關係。

林朝誠指出,如此過度思念已妨礙個案的工作,例如在一場重要的公司簡報前,他仍反覆想着是否要去找該小模見面,甚至險些錯過報告,而他和妻子的關係也因爲經常魂不守舍,變得更爲緊張。

不過回頭是岸,男子最後意識到若再這樣下去,可能整個生活都會賠掉,於是選擇就醫。林朝誠表示,個案接受建議後,忍痛刪除所有虛擬戀人,但沒有完全戒斷此習慣,而是改以2名女性手足型角色陪伴,經此自我管理僅10天,症狀便有明顯緩解。

針對民衆該如何避免ChatGPT等AI工具使用成癮,林朝誠提出6點建議:

●正視成癮現象:要意識自己有依戀行爲,並理解負面影響,包括對自己、家人、工作或學業的干擾。

●強化戒斷動機:要明確知道爲何必須改變,才能提升改變的動力。

●採取替代策略:刪除具情感投射的AI角色,改與無情感連結的中性角色互動,以降低沉迷風險。

●改善人際困境:若成癮源自孤獨感,建議主動改善人際關係。

●建立使用限制:可請親友協助提醒並監控AI使用時間。

●尋求專業協助:若無法自我調整,應及早諮詢醫療人員。

林朝誠強調, AI對精神健康服務有革命性的潛力,醫界也抱持樂觀看法,但心理脆弱者恐對AI過度依賴,而ChatGPT初期吸引力可能不及真實偶像,但隨技術進展,擬人化程度不斷提高,使用者與AI更容易建立親密感,同時也增加成癮風險,民衆要特別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