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日裡海交流論壇 找出漁業及生物多樣性雙贏

臺日裡海交流論壇今天在臺大校友會館舉行,邀請日本學者與漁業團體代表來臺,與我國漁業社羣、保育組織與政策推動者面對面交流,探討海洋覆育、漁村經濟轉型與地方創生等議題。記者餘承翰/攝影

爲推動臺灣裡海經濟,尋求漁業、再生能源、生態保育多贏的機會,環保團體今邀請日本里海學者日高健、鹿熊信一郎、福岡漁協副理事長半田孝之、博多彎海草牀覆育計劃大神弘太郎等人,透過這次交流可以給關注西海岸漁業永續發展的團體、漁民與學術單位一些參考。

農業部水產試驗所研究員陳均龍表示,「裡海」是延續裡山倡議所提出的概念,強調人與海的共生,追求海岸地區社會生態系的永續發展,希望可以找出海洋資源與生物多樣性可以永續利用的海洋管理策略。

臺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研究員郭佳雯表示,海洋資源日益匱乏,尤其是開發最密集的西海岸更是如此,然而海洋資源保育速度比不上破壞的速度,族羣數量越來越少的白海豚就是一個指標。如果海洋資源好、漁業資源與白海豚族羣就會上升,因此有需要找出可以共贏的海洋資源管理模式,臺灣白海豚纔有可能脫離滅絕困境,漁業與漁村文化也才能得以保留。

臺灣媽祖魚保育聯盟創會理事長陳秉亨表示,爲了善盡減碳責任,臺灣近年來推動許多離岸風電的開發案,雖然開發過程中對於海域生態有所影響,隨着離岸風電逐步完成,應該立刻整合資源進行海洋資源的覆育工作,裡海經濟就是一個最好的方向。

臺灣再生能源推動聯盟高茹萍理事長表示,再生能源的發展初衷是希望可以減少溫室氣體,由於離岸風場與漁業的海域空間利用上有所重疊,因此,過去也有一些衝突產生。

半田孝之受訪表示,福岡市的離岸風電剛在北九州推行,根據其他已經推動的地區來看,離岸風電和漁村是可以共存共榮的,但是選址相當重要,有漁民定置網和延繩釣的漁場話就不能設置風機,福岡市西部的佐賀縣因爲強硬推動離岸風電,造成當地居民強烈反對。

問及漁電共生如何能兼顧漁產和發電,半田孝之指出,日本目前在農田上架設的太陽能板能夠透光,但日本並沒有推行漁電共生,因爲日本養殖漁場大多都在海上,考量風力太強纔沒有推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