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核心出發 中華電助生物多樣性保育

中華電信積極推動生物多樣性保育,「黑面琵鷺棲地AI生態觀測系統」運用5G高速傳輸網路提升棲地安全。圖/中華電信提供

推動多元生物保育行動,中華電信積極運用AI與資通訊相關技術,並從「減緩自然損失」以及「促進自然正向」兩大核心出發,規畫長期的生物多樣性保育路徑。

中華電信董事長簡志誠表示,企業永續責任不僅在於降低環境影響,更要善用科技創新,支持自然保育,中華電信將持續攜手合作夥伴,以具體行動共築生物多樣性永續未來。

透過5G行動網路結合AI影像辨識,中華電信全臺首創「黑面琵鷺棲地AI生態觀測系統」即時監測棲地狀況,同時推動「百種保育計劃」,在自有營運據點建置保育示範場域。另並與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合作推動「8年15萬棵植樹造林計劃」,至今已種下逾7萬棵樹木。更培訓超過百位「樹木碳匯公民科學家」,透過數據化方式協助量化碳儲存與吸存量,展現企業推動生物多樣性的成果。

尤其與黑面琵鷺保育學會合作,於七股鹽田國家級重要溼地,推出全臺首創「黑面琵鷺棲地AI生態觀測系統」備受關注。該系統運用中華電信5G高速傳輸網路,結合AI演算技術、電子圍籬技術,全天候穩定監控,快速準確辨識黑面琵鷺,有效協助族羣調查、監測巢位周圍環境、快速通報入侵干擾,提升棲地品質與安全。

「百種保育計劃」則是由中華電信將全臺各地的營運據點轉化爲受脅植物的保育基地,導入AIoT技術進行即時環境與影像監控,掌握植物生長狀況。2024年已於臺北金山大樓完成首個示範點,將方莖金絲桃、葦草蘭、大屯細辛與毛當歸等受脅植物融入景觀設計。

不僅與林保署合作植樹造林,中華電信更參與「泰舊換新竹構未來」ESG專案,協助桃園復興鄉竹林疏伐與泰雅部落竹業經營,推動地方綠色經濟發展。

中華電信亦首創企業志工「公民科學家」培訓機制,已培育逾百位獲正式協會認證的樹木碳匯公民科學家。自2016年起該公司推動供應鏈環境永續教育至今,累計約790位供應商夥伴參與。中華電信積極舉辦「零淨損失不損林論壇」,並參與臺灣氣候行動博覽會,將自然正向理念推廣至社會各界,號召更多利害關係人加入永續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