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仍美中選邊站?學者:脫中入北難 應拓展非中美市場

文大國家發展與中國大陸研究所與馬英九文教基金會20日在臺北主辦「賴政府執政一週年研討會」,會上聚集專家學者就賴政府週年在國安、經貿層面上的兩岸關係突圍進行研議獻策。記者黃雅慧/攝影

美中貿易戰仍然是進行式,且態勢比川普1.0時代更烈,加上民進黨政府提出「脫中入北」,臺灣在美中選邊站議題再浮上臺面。國立東華大學公共行政學系榮譽教授高長20日表示,臺灣應有拓展全球市場思考,不應在美中之間選邊站,雖臺商受限臺灣自由貿易協定(FTA)少,但還是能善用現有關係拓展,或通過雙邊、小多邊FTA,拓展中美以外市場。

文大國家發展與中國大陸研究所與馬英九文教基金會20日在臺北主辦「賴政府執政一週年研討會」,會上聚集專家學者就賴政府週年在國安、經貿層面上的兩岸關係突圍進行研議獻策。

高長表示,美國的高關稅將直接、間接影響臺灣經濟,一方面臺灣屬於海島型經濟,對外貿易依賴度高,如果因關稅導致製造業萎縮,不利臺灣經濟成長;另一方面,廠商會避稅而外移,這會影響到勞工就業,臺積電本身不受影響,但臺灣會受影響。

高長指出,川普1.0時代是「一個世界,兩個市場」(指中、美市場),現在川普2.0是「一個世界,三個市場」(中、美、非中美市場)。雖然美中對抗升溫,但美國財長也說無意與中國完全脫鉤,而東協國家也在美中間採取平衡戰略,這些值得借鑑。因此大陸龐大產業與工業體系,加上完整產業鏈、供應鏈與服務體系,臺商仍應善加利用。

高長說,工商普查數據顯示,過去一段時間以來,製造業三角貿易收入佔營收約三成,意味大陸市場仍然很重要,兩岸經貿關係緊密,用政治方式脫鉤、脫離很殘忍與不智。

文大國家發展與中國大陸研究所所長李孔智認爲,臺灣想「脫中入北」很不切實際,主要有三原因:一是臺灣目前邦交國,從國家經濟總量與人均GDP來看都不是經濟發達的北方國家,如果臺灣脫中入北,要維繫邦誼有挑戰;二是政府新南向政策的18國中,除星、紐、澳三國外,其他15國都不能稱北方國家,如果投資要脫中入北,已經在東南亞下重本的廠商還有多少能量配合;三是除半導體外,臺灣仍有不少中小企業在低利中掙扎,在仰賴廉價勞動力及土地下,要這些產業前進北方國家恐怕很難。

李孔智說,脫中入北是政治口號,不務實、不可行、不可取。臺灣如果想真正分散投資與貿易風險,東協十國、印度、中東與非洲都可以考慮,若此刻擁抱單一路線的「擁北拒中」,反而片面壓縮自身轉圜空間。

國立東華大學公共行政學系榮譽教授高長20日表示,臺灣應有拓展全球市場思考,不應在美中之間選邊站。記者黃雅慧/攝影

文大國家發展與中國大陸研究所所長李孔智認爲,臺灣想「脫中入北」很不切實際,「脫中入北」僅是政治口號。記者黃雅慧/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