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人體內塑化劑「比歐美高7倍」!醫點名10大陷阱:傷腎還加速肥胖

▲臺人體內的塑化劑比歐美高出2至7倍,醫師點出10大陷阱。(示意圖/免費圖庫Shutterstock)

記者柯振中/綜合報導

腎臟專科醫師洪永祥近日在臉書發文指出,塑化劑在臺灣人的生活中無所不在,長期低劑量、多途徑暴露不僅與內分泌失調、癌症風險相關,更會造成腎功能下降、蛋白尿等問題。他提醒,臺灣人體內塑化劑濃度甚至比歐美人高出2至7倍,恐與生活習慣息息相關,必須提高警覺。

洪永祥在貼文中舉例提到,「你有邊滑手機邊吃東西嗎?你經常露營野餐坐在塑膠地墊上吃東西喂小孩?你喜歡咬筆蓋橡皮擦、外帶便當熱湯或經常微波剩飯嗎?」這些看似日常的小動作,都可能讓塑化劑悄悄進入體內,日積月累對腎臟造成長期傷害。

醫學研究顯示,塑化劑代謝物濃度越高,腎絲球過濾率(eGFR)越低,尿蛋白指標也越嚴重,顯示腎功能明顯受影響。研究更發現,塑化劑可引發發炎、氧化壓力,造成腎臟細胞凋亡及硬化,不僅直接傷腎,還會加速肥胖、胰島素阻抗與高血壓等代謝異常,進一步惡化慢性腎臟病。

▲保鮮膜遇到高溫可能會讓塑化劑融入食物當中。(示意圖/免費圖庫Pixabay)

洪永祥點名10種常見的「塑化劑陷阱」:

1、邊滑手機邊吃東西:手機殼、保護貼可能釋放塑化劑,手沾染後隨食物入口。

2、錯誤使用容器微波:塑膠容器或保鮮膜遇高溫,易讓塑化劑溶入食物。

3、長時間喝熱酸飲品:塑膠杯裝熱飲或酸性飲料,可能增加溶出風險。

4、熱湯用塑膠袋外帶:高溫液體直接接觸塑膠袋,加速塑化劑釋放。

5、冷水瓶裝熱水或茶飲:設計僅供冷水的塑膠瓶,遇高溫或酸性液體不安全。

6、常吃油炸外食:高溫油脂容易溶出塑化劑,外帶容器也可能是污染來源。

7、使用劣質紓壓玩具:部分材質含塑化劑,長時間接觸恐經皮膚吸收。

8、偏好香味濃烈產品:香皂、沐浴乳、化妝品常添加塑化劑作爲定香劑。

9、咬橡皮擦文具:PVC制橡皮擦常含塑化劑,誤食恐危害健康。

10、坐在塑膠地墊上吃東西:食物與手易接觸地墊表面,增加攝入風險。

洪永祥提醒,想要遠離塑化劑危害,日常可透過勤洗手、多喝水、多吃蔬果、定期清理室內灰塵來減少風險。他強調,塑化劑不是突發的急性毒物,而是潛伏日常的慢性傷害,唯有改變習慣,才能爲腎臟做長期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