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南百年古廟風神廟後方民宅拆除重建 議員憂傷及古蹟

臺南市中西區風神廟爲府城「七寺八廟」之一,是全臺少見主祀風神的百年古廟。圖/取自臺南旅遊網

臺南市中西區風神廟爲府城「七寺八廟」之一,是全臺少見主祀風神的百年古廟,已有280年的歷史,近日傳出緊鄰風神廟後方民宅將進行拆除重建,引發外界關注是否影響古蹟安全,議員在市政總質詢要求文化、工務、都發等局應建立嚴謹監管機制,避免文化資產遭受破壞。

陳怡珍表示,依據文化資產保存法第34條指出,任何開發不得破壞古蹟完整性或遮擋其外貌,相關工程應經主管機關審議通過。她要求文化局、工務局、都市發展局應建立嚴謹監管機制,避免文化資產遭受破壞,並強調「號稱文化古都的臺南丟不起這個臉」。她亦反映風神廟前道路出現凹陷,亟需重新鋪磚改善景觀。

文化局說明,依文資法相關規定,鄰接或位於古蹟保存區、古蹟定着土地範圍內之開發行爲,皆需送目的事業主管機關審查覈準,起造人委託之建築師事務所需提供建物與古蹟之間的保護與安全措施送文資處審查,另需送都市設計審議委員會審議,針對建築量體配置、高度、退縮等規劃圖進行審查。

工務局則表示,該建案現階段已提出舊屋拆除執照申請,相關文件也將會請文化局等相關單位做把關。民政局迴應,近期將拜會風神廟新任主委,後續亦將與工務局討論,瞭解該私人建案的防護措施。

陳怡珍也關切北區國定古蹟三山國王廟的修復品質,該廟因長期潮溼、通風不良導致牆面風化,經立委陳亭妃爭取,由國產署編列超過4900萬元預算進行修繕,成爲首件由中央委由市府代辦的國定古蹟修復工程。但令人遺憾的是,完工僅約一年,建物已出現再次損壞現象,不免讓人懷疑施工品質是否經得起考驗。

黃偉哲說,「花大錢修繕,卻不到一年就損壞,工匠技術是否過關?」並要求文化局尋求文化部協助,共同針對修復材質與技法進行深入檢討,並積極與廟方溝通,確保修繕工程品質符合專業標準。

文化局表示,三山國王廟之門窗裝飾性灰作線腳出現風化情形,研判是因爲廟宇形制與坐向,造成這些灰作線角容易受到西曬及風雨影響而加速風化。文化局將先研擬因應方案,另同步函請國定古蹟主管機關文化部,邀集古蹟委員與房地管理機關國有財產署辦理現勘,共同討論後續處理措施。

另仁德區成功裡反映,文化局早於2013年便針對牛稠子遺址提出完整報告並劃定範圍,卻遲未公告;2011年污水下水道工程更曾挖掘出該遺址,由文化局開挖展開搶救,引發社會重視。然而,文化局卻於今年6月2日的考古遺址審議會中臨時提議將虎山段339地號北側排除在遺址外,引發地方反彈。

黃偉哲迴應,遺址認定是專業問題,不會任意破壞或遷移。文化局則指出,考古遺址於進行審議前,針對它的埋藏範圍及遺物型態,事前都會做詳細的調查,關於文華路西側土地未劃入指定遺址範圍,亦是依照遺址內涵調查試掘研究的成果,就核心部分審議指定爲法定考古遺址,其他未納入指定的部分,仍屬疑似遺址牛稠仔遺址範圍,會透過日常遺址巡查,追蹤並確保其狀態。

臺南市中西區風神廟爲府城「七寺八廟」之一,是全臺少見主祀風神的百年古廟,廟前就是接官亭。圖/取自臺南旅遊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