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美談判…消基會:不該隨意放行美牛豬 抽查疑發現洗產地
川普政府尚未宣佈對臺對等關稅,據瞭解,我方擬將目前禁止輸入的美國牛肉內臟、絞肉設定成談判籌碼,爭取優惠關稅。圖爲民衆在賣場試吃美國牛肉。 記者林澔一/攝影
美國總統川普尚未宣佈臺灣新對等關稅稅率,據本報掌握,我方擬放行過去管制的美牛內臟及絞肉,並將豬腎萊劑容許值比照國際標準。消基會董事鄧惟中說,政府不該隨意放寬,幾年前萊豬進來時,政府口口聲聲說爲國人把關,但實際上,臺灣豬標章等標示措施過於寬鬆、管理也鬆懈。
專家也指出,未來若開放美國牛絞肉與內臟,國人接觸萊劑的機會恐大增,另,也有專家指出,食藥署委託進行的進口肉品風險評估,時常作爲機密,研究結果常不公開,應誠實告知民衆其風險爲何,不該等到啓動貿易討論才公開研究。
臺灣開放美豬進口後,消基會曾多次抽查市面上標示的豬肉來源,發現幾乎看不到美豬商品,與衛福部豬肉儀表板顯示進口美豬佔比有極大落差,質疑有「洗產地」之嫌。
鄧惟中強調,消基會立場就是堅持政府應確保民衆吃得安心,不要吃到含有萊劑的肉品,不管是牛豬,都應該標示清楚,保障消費者的知情權、選擇權。
鄧惟中也提到,雖然有臺灣豬標章制度,但肉品標示仍不夠明確、嚴謹,顯示政府把關過於寬鬆。
臺北榮總內科部臨牀毒物與職業醫學科主任楊振昌說,美國未禁止畜牧業者使用萊劑,且比起牛肉,牛內臟萊劑殘留風險更高,依照中國大陸的研究指出,牛內臟最容易殘留萊劑部位爲肺部,若真的要開放進口,建議須經過嚴謹風險評估。
一位不願具名的餐廳業者指出,若開放美國牛絞肉,部分業者可能受到成本考量,而使用美國牛絞肉,如漢堡肉、牛雜湯等;開放初期,爲避免爭議,業者不會大量進口,待風頭一過,只要成本夠低,進口量就會增加。
臺大環境與職業健康科學研究所特聘教授詹長權說,食安規範須以事實爲根據,臺灣開放美國牛肉、豬肉多年,未見政府對市售美國豬牛產品進行風險評估,毫無本土資訊,使得現行若要對管制措施做調整,無實際的量化風險可依。如果政府已委託學界,完成對進口美國牛絞肉、內臟的風險評估,應對外揭露,誠實告知民衆其風險爲何,不該等到啓動貿易討論才公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