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美貿易協議卡關?鄭麗君率談判團隊上週五再度赴美作最後努力
行政院副院長鄭麗君(右)和經貿談判辦公室總談判代表楊珍妮(左)。(本報資料照片)
美國總統川普發佈聲明指出,將在美東時間7日中午12時(臺灣時間8日凌晨零時)起,向各國發送關稅通知信或協議,美財長貝森特還點名臺灣,呼籲儘快達成雙邊貿易協議,否則8/1日起將恢復32%高關稅。據瞭解,爲作最後努力,傳我方談判代表團包括副院長鄭麗君及經貿辦總談判代表楊珍妮等人,上週五又飛往華府作最後談判努力,盼爭取最佳談判結果。
前行政院副院長施俊吉今天在臉書上表示,臺灣未與美國達成貿易協議,所以現在等着收「美國關稅通知書」,他猜測與美豬、美牛以及汽車進口關稅有關。
施俊吉表示,我方不願意撤銷對美豬、美牛的非關稅壁壘,例如含豬肉原料的包裝食品和散裝食品,都必須標示豬肉的原產地。他認爲,這個堅持是怕「左膠」作祟,政府害怕出現以食安爲名的社會抗議風潮。
第二個原因,他猜測我方不願意大幅調降對美國汽車的進口關稅,而擬以降低汽車貨物稅作爲補償,但遭美方拒絕。而第二項堅持則是爲了繼續保護國產車,因如果降美車關稅,美車的相對價格會下降,國產車將面臨嚴重的競爭。
若果真如此,犧牲的是其他會被美國課徵高關稅的產業、廠商及其就業人口。這樣是否公平?施俊吉強調,這是他以經濟學者的預測,絕非危言聳聽,也不保證預測正確。
據瞭解,針對汽車關稅降稅,國內呈二派意見,一派認爲對美減免關稅恐衝擊國產車及龐大就業人口;另一派則認爲,國產車保護太久了,不利臺灣整車的出口競爭,應進一步降低關稅,並開放市場,臺灣纔能有整車出口外銷競爭契機,像鴻華就發展得很好,不應一味保護國產車。
產發署日前也評估,國進口車比重不高,雖然調降關稅對產業會有衝擊,但美國車對臺灣消費者來講,市場接受度僅限一定範圍,即便降低關稅使特斯拉售價降低,還是比國內電動車價格高,美國進口車調降關稅對產業影響評估是在可控範圍內。
臺灣汽車目前課徵高達17.5%關稅,美國要求臺灣汽車關稅必須減免,開放美國汽車零關稅進口,但我方對汽車關稅希望維持一定底限。至於朝野有共識的調降貨物稅,並非美方關切重點。
美國總統川普已於臺灣時間8日凌晨0點(美東時間7日中午12點),授權向各國寄出新一波關稅通知信,臺灣、日本、韓國與歐盟爲目前尚未達成協議的主要對象。財長貝森特甚至公開點名臺灣,呼籲速達成雙邊貿易協議,否則恐列入報復性課稅名單,8/1日起恢復32%高關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