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積電也曾投資碰壁!臺灣太陽能變慘業 產業大老揭盛轉衰關鍵

臺灣太陽能產業曾風光一時。(圖:shutterstock/達志)

臺灣太陽能產業被外界視爲慘業,回首20多年前臺灣一度是全球太陽能的製造中心,昔日臺股股王茂迪曾是全球最大太陽能製造商,就連臺積電也想分一杯羹,包括轉投資茂迪等,但後續持續出脫持股,並讓100%持股子公司臺積太陽能結束工廠營運,淡出太陽能領域,主因於大陸產能高速擴張,導致全球太陽能相關產品供應過剩。

臺積電2009年以每股82.7元認購茂迪增資,並取得茂迪二成股權,但後續因太陽能電池前景不明,就算虧損也持續出脫茂迪持股。聯合再生董事長洪傳獻接受鏡週刊採訪時,分析臺灣太陽能盛轉衰的關鍵,2008年爆發的金融海嘯後,大陸廠商陸續接收太陽能設備商的生產技術,加上北京政府大力補貼進行擴張、產能過剩,導致絕大多數業者陸續倒閉及退出市場。

洪傳獻提到,大陸太陽能不斷擴張導致產能嚴重過剩,導致大陸業者也虧損,2024年大陸前五大太陽能企業高達4家虧損,他提到關鍵在於,美國去年開始對大陸太陽能廠課徵近50%的關稅,進而衝擊營運。

美國爲了防範大陸太陽能業者洗產地,近期更宣佈持續對東南亞4國課高額重稅,洪傳獻看好給了臺廠鹹魚翻身的機會,他預期臺美關稅正式確定後,美國的訂單將填滿臺灣的所有生產線。

市場看好臺灣太陽能廠後續轉單效益可期,主因美國商務部4月裁定對來自柬埔寨、越南、馬來西亞和泰國的太陽能產品,課徵34.4%至3521%不等的反傾銷與反補貼關稅,形同重擊大陸企業在東南亞的洗產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