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積電加碼美國引憂 童子賢18字回應、指半導體非「一個人武林」

和碩董事長童子賢。 記者胡經周/攝影

對於臺積電(2330)擴大在美投資1000億美元,建三座先進晶圓廠、設專注製程改善的研發中心、先進封裝廠,臺灣產業高度關心是否將使半導體優勢外移,讓產業空洞化,對此和碩(4938)董事長童子賢18字迴應指出,「要肯定臺積電的功力,要信賴魏哲家的智慧。」宏碁(2353)創辦人施振榮也指出,赴美投資是臺灣國力的延伸。

童子賢以棒球運動爲例,他指出在棒球場,投手往往面對二好三壞而壘上有人,這時候投手的功力與膽識很重要,「鼓譟者衆」,但大家應該要信賴魏哲家的臨場判斷智慧,臺積電不能活在「一個人的武林」,不能孤芳自賞,不理不睬江湖風波。

肯定臺積電走出臺灣 也提醒臺灣不能只有一個產業

他表示,在全球半導體的產業長鏈中,會有諸多生態,臺積電表現優異是生態鏈中的優等生,也是臺灣的驕傲,但半導體不是一個人的武林,可以躲在「古墓派」的山林中獨自過活。

他認爲,在全球政治經濟生態丕變的今天,走出臺灣去佔據一個不錯的戰略位置,加強了上下游的結盟,也廣結善緣鞏固了自己地位,其實是一種「君子豹變」順應生態的選擇。

近期市場許多危機論,使臺積電股價也重挫一度跌破千元大關,對市場恐慌認爲臺積電擴大美國投資等於掏空臺灣,童子賢直斥「評論太誇張」,他自己倒是擔心臺灣上下對「矽盾」的正面與負面迷戀,會加深臺灣經濟「荷蘭病」。

童子賢不時提到「荷蘭病」,他直言這個經濟學名詞感覺很對不起荷蘭。其實荷蘭值得尊敬之處在於是少數朝野團結,政治家、資本家、專業經理人、勞工非常團結,把病症解決得最漂亮,讓國家擺脫病症、恢復繁榮的國家。

他回過頭再提臺積電,他指出,臺積電在全球競爭中表現極佳,這是臺灣的光榮,但臺灣不能只有一個產品一個產業。因爲孤注一擲於單一產業,就好像一座森林植物太過單一,容易有「一榮俱榮、一枯俱枯」的現象。

他建議,應多聽專家的意見,如外資分析師郭明𫓹、陸行之的專業意見,還有臺積電前任研發處長楊光磊也很中肯,不要聽政治名嘴的意見,因爲蹭流量的人很多,他們對產業的來龍去脈並不瞭解,只會愈聽愈糊塗。

施振榮:利他是最好的利己 臺商國際化是國力的延伸

宏碁創辦人施振榮曾擔任臺積電董事,施振榮7日指出,當需求遠大於臺灣可供應時,臺商當然該到外面發展。施振榮強調,利他纔是最好的利己,臺灣在外交上發展有困難,但可以用產業外交協助。

臺積電到美國投資,臺商國際化其實是臺灣國力的延伸,臺灣的能量有地小、人才、土地、水電都不足的侷限,沒辦法繼續支持臺商在國際市場做出更好的貢獻,故反而臺商國際化可以讓臺灣從過去勞力密集及資本密集產業,提升爲腦力密集產業,也可以視作臺灣產業到世界各地生根發展,反過來看反而是臺灣國力延伸到國際市場,善用他國市場人才跟土地。

施振榮指出,臺灣擔心產業空洞化,其實這個名詞是日本政治人物所發明,臺積電董事長有提到,美國研發人力以千爲單位,臺灣是以萬爲單位,先進技術都留在臺灣,施振榮指日本80年代曾是世界第一,但不願意投資國外技術,也不做技術移轉,日本就是政治思考講出產業空洞化論調,引發失落的30年,臺灣要以此爲鏡。